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egative emotional distracters impair inhibitory control. Nevertheless, two issues have emerged in prior studies. First, fear and disgust were inappropriately treated as a single category, which is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given that they have been recently demonstrated to exert different impacts on inhibitory control. Second, inhibitory control might not be a unitary construct, as i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proactive and reactive inhibition.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fearful and disgusting distracters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proactive and reactive inhibition. Twenty-four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perform a modified stop-signal task superimposed on a fearful, disgusting, or neutral image cue. Results showed that fearful distracters improved reactive inhibition when compared to disgusting and neutral distracters, while disgusting distracters enhanced proactive inhibition when compared to fearful distracters. Further, reactive and proactive inhibi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under fearful, disgusting, and neutral context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fear and disgust may affect proactive and reactive inhibition differently. These results add to a growing literature linking emot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and they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inhibition.  相似文献   
222.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223.
什么是群体性癔病?简单一点讲,群体性癔病是一种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在儿童中更易发生,这是因为,此年龄的人心理的适应能力与体格的发育明显不同步而很容易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异常。这种疾病是时有发生的,国外如此,在我国也不例外。例如,在我国湖北省某一小学校就曾发生过群体性癔病发作的事情:在这所学校,为了预防儿童的碘钙缺乏等,校方的一些人让学生们购买国内一家企业生产的碘钙营养片,并且,每天服用一片,一个疗程需要服用60天。全校共有140人服用了此药,均为3~4年级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224.
城中村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普遍性现象,它既区别于现代城市,又不同于传统的村落,引发了不同于其他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论述了城中村的特殊性质,分析了当前城中村人群健康问题,并据此提出开展健康教育,保障人群健康建议。  相似文献   
225.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26.
沈伊默  袁登华  张华  杨东  张进辅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09,41(12):1215-1227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组织支持感(POS)和组织外在声望感知(PEP)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角色和地位。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23家企业的员工和主管的配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234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POS对组织认同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注重个体的和注重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2)PEP对组织认同也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3)个体的自尊需要对POS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但对PEP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27.
小学汉语儿童英语口语产出形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共82名学生为研究被试, 通过自我介绍、被试主动发问、看图说话和角色扮演4种任务对其英语口语产出形式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发现:(1)在小学汉语儿童英语口语产出形式上, 随着年级的升高, 套语的比例随之减少;其他语法错误句随年级升高而增多;正确的非套语也随年级升高而增多, 在四年级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2)二年级儿童的英语口语产出形式以套语为主;四年级儿童的口语产出形式中正确非套语比例增加;在六年级儿童的口语产出中, 简化句比例增加, 但套语仍然是主要的一种口语产出形式。  相似文献   
228.
盆腔脓肿是一个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疾病,100多年来,盆腔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观念不断更新。B超、CT、MRI、镓,锢标记的白细胞扫描等技术诊断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B超、CT引导下的穿刺以及广谱抗生素的运用,使得盆腔脓肿的治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29.
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自我调节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情绪自我调节的表现方式和发展阶段水平方面,本文则从情绪自我调节的积极指向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认为大脑成熟顺序、社会认知发展及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情绪自我调节.为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更好的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0.
回顾了近年来对音乐与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音乐与语言可能拥有一些共同的神经机制;而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则表明两者可能同时拥有分离的、各自独立的神经基础.文章对这两类研究做了总结和比较,探讨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