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研究小额信贷女性受众自我感知到的由信贷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特点以及不同教育程度、户籍、年龄的差异。编制并使用《妇女自我感知社会地位提升问卷》,对天津市18个区县162名获得小额信贷的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女性受众自我感知社会地位提升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关系以及个人社会效能感方面;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在自我感知社会地位各维度的得分较高;非农业户籍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感知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农业户籍女性年龄差异显著,体现在社会地位总分及个人社会效能感方面。以上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后女性受众自我感知到社会地位有明显提升,但不同教育程度、户籍、年龄的女性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2.
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的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中,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而自我决策中,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中,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中,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的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为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的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3.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inking styles for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Four hundred and twenty-six (212 men and 214 women) students from a larg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sponded to th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Revised II (TSI-R2, Sternberg, Wagner, and Zhang 2007) and the Measur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MPD, Hawley 1988). The TSI-R2 is based on Thinking sty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 while the MPD is based on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W.W. Norton, New York, (1968)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fter the variables gender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were controlled for, creativity-generating styles positively contributed to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at norm-favoring styles negatively contributed to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aculty members, and for university student development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34.
The authors appli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s (M-modes) involved in the automatic postural responses induced by external surface perturbations. They focused on M-mode modulations as responses to the effects of practice, stability of the conditions and perturbed directions. While peak center of mass velocity reduced with practice, M-modes were similar with practice and across stability conditions. In contrast, atypical sway mode coactivations that combined proximal trunk muscles with distal muscles of the opposit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ventral-dorsal side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unstable conditions in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perturbations after practice. In addition, M-modes in the forward trans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cocontraction patterns.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ositions of the underlying M-modes show minor differences in each perturbed direction, but practice enhances coactivation patterns combining proximal muscles with distal muscles, and with accompanying cocontraction patterns, under more challeng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5.
儿童特质推理与情绪和效价线索理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情绪、效价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特质理解与线索理解的关系。372名4、5、7岁儿童完成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两类特质推理任务。实验一显示,所有年龄段儿童都能完成对情绪性特质害羞和胆小的推理,且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情绪评定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显示,所有年龄段均能完成双重性质特质助人为乐和自私的推理,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效价、情绪评定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则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结果说明,儿童完成情绪性特质推理任务时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而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更多的与效价理解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6.
回溯失语症等一系列研究材料,可以发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构建在当时的生物学发展基础之上.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尤其是从记忆存贮、梦以及联合型学习等方面对压抑机制的解释,使得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的整合成为一种可能.但二者的整合还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出评估,同时重视精神分析理论蕴含的独特思想.  相似文献   
137.
该研究采用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对不同视空间能力、场认知方式以及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影响情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有一定视觉提示的问题呈现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提高,但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对不同被试影响情况不同;低空间能力-场依存型被试在图形提示的呈现方式下解题水平提高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8.
陈赟 《现代哲学》2006,(6):92-98
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德,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性、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9.
140.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