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6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在先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考察了管理人员对宏观动力场因素不确定性质的认知,它涉及全国三个地区121名管理人员和15家工厂企业。研究证实了从管理人员角度看,宏观因素变化性的主要维度是波动性、趋势性和时距性,经营信息不确定度、外部管理与招工不确定度、供应与公关不确定度,构成了总的动力场不确定性。最后,研究管理人员的认知结构对新产品开发决策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3.
近些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其中将五因素模型引入人格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主要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将五因素模型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干预的可能性,最后讨论了未来人格障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4.
以144名被试组成32个群体,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对群体规模、群体类型和交流方式等3个变量在观点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在所有实验条件下,CM(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决策群体都比FTF(面对面的)决策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CM名义群体比FTF名义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有效观点和创新观点产生的数量,主要受产生式障碍和评价恐怖的影响。(2)交流方式影响群体创新观点的数量,但对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影响。群体规模和群体类型影响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范围更广的观点。一般来说,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的观点深度高。匿名性和平行沟通是促进群体成员产生大量创新观点的主要原因。(3)相对于传统的FTF头脑风暴法,运用电子头脑风暴法的群体成员对自己或群体所产生的观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以初中生为被试,以社会技能为目标行为,对角色扮演测试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外在效度。研究采用2×2×2三因素实验设计,通过现场测试、刺激控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着重探讨了角色扮演情境内容、测试指导语、实验助手的交往方式三个因素对被试行为的影响,证明了角色扮演行为随情境操纵的变化而变化,并发现在采用个体化的测试情境、低水平要求的指导语及非结构化的交往方式的情况下,外在效度最高。另外,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被试性别、已有水平等对角色扮演行为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8.
129.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提纲》第六条的"批判"和第七条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依托这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阶段性的社会形式,追求社会形态进步的基本取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这方面的重新厘清,对今日中国现实启蒙和现代化批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0.
Jiayao Liu;Xinyue Hong;Zhixing Zheng;Jianan Zhong;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2024,23(2):796-807
Technical language refers to field-specific professional terms that are unfamiliar to general consumers. Despite consumers'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technical language, it is still used in advertisements for various products. Here, we find that technical language reduces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the advertised products because such language reduces their processing fluency (Study 1 and Study 2). We further show that (1) when consumers have relevant knowledge (Study 3) and (2) when the advertised product is a typical technology product (Study 4),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echnical language is attenuated. Together, these three findings constitute evidence that processing fluency is a mechanism by which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is decreased following their exposure to technical language in advertising, suggesting that using technical language in ads may not be the best op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