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6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救助制度的环境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特殊性.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救助依赖、"贫困陷阱"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包括:构建合理的社会救助责任主体的关系;强化社会救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社会救助参与各方的信息不时称程度;坚持政府责任与个体责任的统一,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中个体德性与制度正义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122.
威廉斯综合症是一种上世纪 60年代才被人类认识的疾病。该病症有特殊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异常 ,脑发育伴随着结构和临床异常。本文对国外4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初步介绍了威廉斯综合症的症状表现、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及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3.
空性是宇宙的根本实相,佛学、老子、量子论各依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三方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哲学上的相似性。由此说明了她们对宇宙根本实相的认识具有深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初中国灵学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史和伪科学角度展开,在着眼于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勾勒出其大体轮廓,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些研究在资料发掘与史实描述、分析视角与问题意识等方面,仍有补充和转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5.
张政 《现代哲学》2020,(2):16-22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提纲》第六条的"批判"和第七条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依托这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阶段性的社会形式,追求社会形态进步的基本取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这方面的重新厘清,对今日中国现实启蒙和现代化批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6.
目前在智力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计量学智力与认知或生理心理学变量的相关,考察的重点是心理速度,相应的测量指标主要有检测时(IT)、反应时、ERP或神经传导速度,等等。在运用IT任务进行的ERP研究中发现,ERP波幅和潜伏期的不同往往能够反映出智力上的差异。信息加工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均与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上述研究发现促进了智力与心理速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成为智力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7.
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8.
郑璞  郑友富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11,34(6):1428-143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近期研究发现,个体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元认知和其亲环境行为之间关系密切。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来源、元认知确定性及元认知重要性四个维度相关研究的分析表明,公众元认知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偏离、以分析系统为主导的风险认知来源、对气候变化后果确定性的低估以及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忽视都会抑制环境友好行为的发生,并指出了气候变化风险元认知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29.
Two main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to explain the arithmetic split effec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ory and strategy choice theory. Using the inequality paradigm,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individuals tend to adopt a plausibility‐checking strategy and a whole‐calculation strategy to solve large and small split problems in complex addition arithmetic, respectively. This supports strategy choice theory, but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is theory also explains performance in solving different split problems in complex subtraction arithmetic. This study used small, intermediate and large split sizes, with each split condition being further divided into problems requiring and not requiring borrowing. The reaction times (RTs) for large and intermediate split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for small splits, while accur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large and middle splits than for small splits, reflecting no speed–accuracy trade‐off. Further, RTs and accurac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borrow and no‐borrow conditions only for small split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trategy choice theory is suitable to explain the split effect in complex subtraction arithmetic. That is, individuals tend to choose the plausibility‐checking strategy or the whole‐calcul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split size.  相似文献   
130.
There is growing interest amo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ers in tapping into alternative sources of data beyond self-reports to provide a new avenue for measuring behavioral constructs. Use of alternative data sources such as wearable sensors is necessary for developing theory and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Although wearable sensors are now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he veracity of the data they capture is largely unknown and mostly based on manufacturers’ claims.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test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ata captured by one such wearable badge (by Humanyze) in the context of structured meetings where all individuals wear a badge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encounter. We developed a series of studies, each targeting a specific sensor of this badge that is relevant for structured meetings, and we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badge data usage based on our validation results. We have incorporated the insights from our studies on a website that researchers can use to conduct validation tests for their badges, upload their data, and assess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We discuss this website in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