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王霞  卢家楣  陈武英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42-1852
语言是传递情绪信息的重要媒介, 探讨情绪语言的加工过程一直是情绪研究的重点。文章聚焦于情绪词加工的ERP研究, 介绍了情绪词加工中的ERP成分、效价与唤醒度的作用关系, 以及情绪词情绪效应的特点。情绪词加工的ERP成分包括非常早期的P1-N1成分, 早期的EPN成分和晚期的LPP成分; 效价和唤醒度均在情绪词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两者的关系还未得到一致结论。相比情绪图片, 情绪词加工所引发的情绪效应更弱, 并且存在积极效价偏向。今后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影响情绪词情绪效应产生的相关因素; 进一步区分情绪标注词和情绪负载词, 探讨两类情绪词加工的异同。此外, 结合眼动追踪技术探讨自然语境中的情绪词加工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92.
不道德传染, 是指道德违法者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 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 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 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不道德传染发生的心理机制——厌恶, 围绕不道德传染对道德心理领域(道德情绪以及道德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 进而将视角拓宽到非道德层面, 如具身认知、组织管理以及人际互动, 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最后, 从不同文化视阈、不同个体差异、传染过程的动态神经机制及正向道德传染等方面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3.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94.
Mental health courts (MHCs) use a collaborative justice approach to provide a therapeutic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justice process for defendants with mental illnesses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ir alleged criminal offenses. MHCs have proliferated in recent years, in light of early research reports documenting their success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HCs by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e Sacramento County MHC in California. We analyzed quantitative data and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and MHC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MHC influenced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recidivism rates,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from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indicate that defendants had a lower rate of recidivism after the MHC program than before it. Moreover, graduates were less likely to be rearrested and rehospitalized than non‐graduates. Qualitative analyses revealed several core themes regarding participants' views on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related to the MHC's succes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HCs.  相似文献   
595.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596.
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案例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生殖技术虽然给无数个不育夫妇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它的滥用还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通过对由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7个典型案例的伦理分析和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597.
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最主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社会支持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阐述了社会支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了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需要及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并提出了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98.
探讨医药代表所引出的药品价格政策等问题,通过分析医药代表发生阶段性错位的原因,引出对药品价格改革的思考.我国的药品价格虚高是导致医疗市场失控的根本原因,医药代表的错位只是一种表现.根除这种错位必须首先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9.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侠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72-675
网络成瘾是一种对互联网络的心理依赖,包括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被试为中国重庆三所高校的大学生675人。对其中随机抽取的390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的因素结构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了问题、依附、认知偏差和失控四种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依附和失控倾向。得到较好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余下285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相关关系检验发现三类网络成瘾倾向与使用频率都有显著相关.与使用时间都无显著相关。T检验发现女生在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依附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的问题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600.
乐国安  李安 《心理科学》2007,30(5):1026-1028
在社会认知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都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会在被试的心理上引起复杂的反应。实验通过对刺激时间的控制来了解个体在知觉阶段与记忆阶段所进行的责任推论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工读生在刺激快速呈现时的责任判断与刺激缓慢呈现时的责任推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