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Females are generally better than males at recognizing facial emotions. However, it is not entirely clear whether and in what way females may also excel at non-affective face recognition. Here, we tested males and females on two perceptual face recognition tasks that involved only neutral expressions: detection and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On face detection (Experiment 1),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 than males in detecting upright faces. This gender difference was reduced during inverted face detection, and not present during tree detec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for performance co-varies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face processing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On facial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Experiment 2), females again outperformed males, particularly when face images were masked by visual noise, or the delay between comparison face images was extended from 0.5 to 3 s. These results reveal a female advantage in processing face-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underscore the role of perceptual factors in socially relevant gender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82.
温芳芳  马书瀚  叶含雪  齐玥  佐斌 《心理学报》2020,52(9):1087-1104
在因防控COVID-19疫情武汉“封城”后的一个半月内, 对全国34个省(区市)4833名民众的风险认知与焦虑进行了当事人视角和旁观者视角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当事人视角时, 不同程度疫情地区民众的风险认知和焦虑存在类似“涟漪效应”的趋势, 疫情严重地区大于其他地区; (2)基于旁观者视角, 民众对武汉居民的焦虑和对所需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生数量的评估存在“心理台风眼效应”; (3)基于旁观者视角, 在风险认知上, 低风险地区民众对武汉居民的评估显著低于高、中高及中风险地区的评估, 部分支持“涟漪效应”; 研究还发现了“边缘带效应”和“心理可控阈限”的存在。本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的“当事人与旁观者”视角知觉差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3.
We hypothesised that sense of home serves as a buffer against self‐threat.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induced sense of home (vs. control) and assessed its buffering function to threat. Sense of home augmented openness to stereotype threat information (Experiment 1), increased performance on a spatial rotation ability test after stereotype threat (Experiment 2), and reduced the desire for high‐status products following mortality salience (Experiment 3). This “proof of concept”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buffering potential of sense of home and rais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各种原因刺激机体产生失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统称,严重者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所构成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可以有效抑制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本文将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特点分析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潜在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85.
自从哥德尔和科恩证明了康托连续统假设相对于集合论公理系统ZFC的独立性之后,围绕着连续统问题,形式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展开了持久争论。我们在本文中试图论证,武丁有关连续统假设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我们把这些新进展看作是在哥德尔纲领下进行的工作,因此,作为一种哲学立场,柏拉图主义也推动着对集合宇宙的日益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6.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数量随之增加,而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迄今为止无规范性的医疗保障制度出台.在对江苏省内5所高校学生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2 284份问卷进行分析,提出将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也能更好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险水平.  相似文献   
187.
口香糖咀嚼的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珍珠  黄立  周晓林 《心理科学》2006,29(5):1153-1156
该研究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术,考察了咀嚼口香糖时大脑的活动。结果发现,与休息相比,口香糖咀嚼显著增加了脑的BOLD(血氧依赖水平)信号;与口香糖咀嚼相关的脑区有初级运动皮层,右侧后顶叶,双侧小脑,以及双侧前额叶的部分区域。ROI(感兴趣区域)分析发现,咀嚼时不同脑区的对血氧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中央前回的血氧依赖水平信号变化量高达46.3%,说明口香糖咀嚼增强了某些脑区的活动,显著提高了这些脑区的血流和供氧水平。  相似文献   
188.
心理定势发生机制的模型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定势作为个体的一种预备状态,是先前的活动倾向对后来活动的影响,前苏联格鲁吉亚学派围绕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传统心理定势理论。而该文则希冀超越传统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信息加工的心理学视角,使用图式理论重新阐释心理定势现象发生的内在作用机制,尝试建构“定势现象的图式激活过程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9.
乐国安  梁樱  陈浩  方霏 《心理科学》2006,29(2):383-384,379
近年来,加拿大Universitédu Québec en Outaouais大学Bouchard教授领导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这种研究尝试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融合到传统临床心理治疗中去,并通过实验来评估其疗效。针对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的研究一直是其研究重点,其包括对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的评价研究、将远程视频会议技术应用于CBT疗法的研究,以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CBT疗法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0.
失业是指在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状况。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心理学视角下的失业和再就业研究,描述了失业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及其机制,分析了个体因素、工作信息来源、求职过程及歧视等对成功再就业的影响,整理了加速再就业的措施。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求职质量的研究、关注心理学视角下特殊群体的失业和再就业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