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7篇 |
免费 | 239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14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252.
从理论上概述了各时期监测定义的演变以及相关伦理辩论,列举了公共卫生监测所引发的普遍的伦理问题及适用的主要伦理原则,揭示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中伦理问题的不同。人权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共同基础,因此,也可能是临床伦理和公共卫生伦理的共同基础。最后,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公共卫生监测中伦理问题的指南》及其他文献列出多种公共卫生伦理标准,试图在实际工作中帮助评估公共卫生监测方案在伦理上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53.
蔡昱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0,41(5):25-30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4.
255.
为考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维持和操作的组间差异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记录了高、低WM组完成延迟再认(维持)任务和心理旋转(操作)任务时的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发现,在操作任务中,高WM组比低WM组的反应时显著更短;高WM组的中前额叶慢波显著更正、双侧后顶区慢波显著更负,并且两者的波幅显著负相关。在维持任务中,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高WM组的中前额叶慢波显著更正。结果表明,高WM组的执行注意能力可能更强,能通过有效调节和分配加工资源来表征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256.
人脑对反馈的评估依赖于其所处背景。但是只能依赖整体背景(整个组块的结果范围), 还是可以依赖局部背景(单个试次的结果范围)进行评估, 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获益/损失线索操纵所在试次的反馈背景, 探讨反馈评估仅依赖整体背景, 还是可延伸到局部水平。25名被试参与实验。结果发现, 背景试次间变化时, 在获益背景下, ¥0 (负反馈)比+ ¥4 (正反馈)引发更负的FRN (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在损失背景下, - ¥4 (负反馈)比¥0 (正反馈)引发更负的FRN。这一结果说明反馈评估以某线索背景中可能的结果为参考对象, FRN的背景依赖可以延伸到局部水平。结合前人研究, 推测任务类型和反馈真实性会调节背景依赖水平。在含真实反馈的主动性任务中, FRN的背景依赖效应可延伸至局部水平。 相似文献
257.
文化心理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有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取向,是一门有胸怀、有气度、能包容的学科。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诞生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拥有共同的学科渊源,这种天然的关系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运用文化心理学的正当性、必然性。文化心理学的全球化研究视角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参照; 文化的观念、文化适应理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冲突理论等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化心理学还为跨文化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反之,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还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58.
近40年来, 正常人的自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证据显示正常人的自恋可以按照适应功能进一步区分为适应性自恋和非适应性自恋两类.本文对揭示两类自恋差异的证据进行了全面梳理, 包括二者的成分构成,适应功能,人格基础,发展规律和遗传基础.这些结果促进了对自恋复杂性的认识, 加深了对现有研究的理解, 同时也突出了未来区分二者的重要性.将来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二者的差异, 编制相应的量表, 探讨二者在其它方面的不同, 特别是二者是否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59.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脑成像技术, 其凭借生态效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测谎技术.研究者使用了被动说谎和主动说谎的实验范式, 验证了fNIRS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揭示了其在探讨年幼儿童说谎行为和真实互动情景中自发说谎行为的神经机制中的优势.未来研究应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和方法, 考察说谎行为的神经网络, 加强真实人际互动情景下自发谎言神经机制和儿童说谎认知发展神经机制的研究, 这将有助于揭示说谎的本质, 提高测谎效力. 相似文献
260.
多目标追踪范式主要用来探讨动态情景下对多个目标的视觉注意和记忆加工过程, 早期研究侧重于追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加工机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多目标追踪范式对各类人群进行评价与训练, 包括儿童、老年人、神经发育障碍患者、驾驶员、运动员、电子游戏玩家以及一些其他职业群体。总体来看, 多目标追踪表现越好, 在复杂快速的动态情境中的专业表现越好; 反之, 多目标追踪表现差, 标志着认知功能可能发育不成熟或出现衰退。并且, 多目标追踪还可作为认知训练的手段, 改善老年人和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提高各职业人群的专业表现。未来, 多目标追踪作为评价和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包括加强特殊职业人群的模拟训练, 扩展目标人群, 结合立体视觉和真实场景, 结合身体活动, 探索多人合作的多目标追踪, 拓展用于进行情绪和社会功能的评价与训练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