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6篇 |
免费 | 383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19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1968年“五月风暴”不仅早已成为历史(包括思想史)的徽章与历史学的记载对象,而且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可见,回答“什么是五月风暴?”这个问题当然是哲学沉思的一项任务。如果说,启蒙运动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促使人们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和强力推动,那么,五月风暴则把后现代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秉承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自由与民主传统。与“启蒙运动”一样,五月风暴能促使一大批法国公共知识分子思考“今日”,激活哲学问题以给出关于哲学的崭新定义,与结构主义思潮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通过对五月风暴的哲学沉思,我们学会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现实性和当前危机。 相似文献
133.
134.
时间压力是决策的重要因素.研究引入时间压力变量(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探索了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时间压力弱化了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2)时间压力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5.
136.
分析哲学一向被称为"英美分析哲学",这并非是由于这个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治学方法诞生于英国或者美国,而是由于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大都是英国或美国的哲学家,这无形当中也使英语成为分析哲学的"官方"语言.尽管英美的哲学家们都不大愿意承认他们在语言上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当英语成为从事分析哲学的世界语言时,非英语国家的思想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就不仅仅是如何用英语来思考或者如何将自己的思想确切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而且还包括如何将分析哲学从英美学者的"垄断"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7.
本文探讨THOG问题的演绎结构及其非Wason-Brooks判断方法,据于Wason-Brooks判断程序和THOG问题逻辑结构的分析导致如下结论:1.Wason-BrooksTHOG判定方法并非判定THOG的唯一方法;2、被试选择那一种演绎判定模式取决于被试如何对原问题进行等效表征转换;3.判断失败可能意味着被试存在短时记忆容量障碍或者等效表征转换障碍。 相似文献
138.
《尚书》中的伦理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生产力的发展、王朝更替的推动和天命观的形成。《尚书》中的伦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的思想、孝友思想、个人修养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先秦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脉路。 相似文献
139.
140.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immigrant parents in New York City who went through prolonged separation and faced challenges after reun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udy assessed their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reactions to the separation and reunification process t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prolonged separation and reunification impact 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wellbeing. A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approach was used to study qualitatively the narrative data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The analytical process was based on data immersion, coding, sorting codes into themes, and comparing the themes across interviews. The sample included 18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who had sent their American-born children to China for rearing and reunited with their children within the past 5 years. Data analyses revealed specific themes that included reasons for separation, parenting methods, child’s initial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child’s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challenges, parental stress and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ervices. This study contributed to our knowledge of prolonged separation, a common practice among a vulnerable, hard-to-reach immigrant population. It shed light on specific needs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by examining closely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pertaining to prolonged separation, parenting practice, and related family challeng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roaches these families adopt to cope with life challenges may help inform practitioners in formulating service strategies for these families. Specific assessments in child-care,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settings are essential to prompt immediate follow-up and intervention when need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