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46篇
  135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851.

健康焦虑来源于健康的不确定性风险和风险感知。伴随风险社会中健康不确定性风险的日渐增多,公众对健康风险的感知越来越强,健康焦虑普遍存在于各类群体。基于健康焦虑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来源发现,健康焦虑可以分为由生活和劳动环境变化产生的环境型健康焦虑,由外部社会发展变化产生的结构型健康焦虑,突发事件导致的应激型健康焦虑,身体机能变化而来的生理型健康焦虑。以健康优先为原则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降低环境健康风险,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是缓解健康焦虑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52.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尽快改善终末期患者的死亡质量,探求符合东方文化诉求的安宁疗护发展道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依托相关规定和制度,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取得快速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完成了解决初期困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发展目标。同时,安宁疗护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基金会、安宁疗护社团与各界热心人士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质量把控、服务转型、体系融合将是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53.

关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认识,而随着西医的传入与发展,基础和循证医学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衰的发病机制,并推动了心衰治疗方法及理念的更新。心衰已由最初的“水钠潴留”的病理生理机制过渡到“血液动力学异常”模式,再到“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模式。近年来,人们对心衰综合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及人文医学、哲学、心理学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心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54.
医学伦理委员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身的使命:确保涉及人体试验研究的"科学"、"伦理"和"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伦理审查委员会将程序的正义简单地理解为是不是采用了标准化的审查流程, 是否通过了国外所谓权威机构的认证, 这导致伦理审查并没有遵循一个正当的程序进行, 使其在公平性、公正性等诸多方面受到质疑。因此, 为维护受试者的核心权益, 确保涉及人体试验的医学研究有序进行, 建立正当的程序并在伦理审查过程中实现程序正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5.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作为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理论的超越,蕴含着超越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该理论前提得到充分提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有其自身固有的限度及其特殊性,这种限度和特殊性阻碍了人的真正解放;社会革命则致力于超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在普遍性的高度上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既是马克思社会革命的理论前提与实践原则,也应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针与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蕴与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856.
工具理性在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技术目的的过程中创造了支撑现代社会的技术和物质。但工具理性也因过度重视技术和“去情感化”、“对象化”等特征忽视人的价值意义。在众多被工具理性主义渗透、强力冲击的领域中,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编辑就是被工具理性控制的例子。将人类胚胎视为研究对象,崇拜唯技术论、机械思维主导、道德情感缺场,展现社会责任虚化,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把作为主体的人客体化为试验对象进行基因人为修改试验,违背法律规定,挑战伦理界限,是未能有效引导工具理性导致的技术事故。  相似文献   
857.
通过对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二级数据库(UpToDate)的功能、优缺点,以及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泌尿外科规范化培训为例,探索并思考如何利用有效的数字化医学资源,持续地提升临床思维的培训质量,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与规范、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循证医学方式的临床决策选择等一系列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问题,使规范化培训多样化、形象化、真实化。通过反复的实践教学,逐步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同质化培养有岗位胜任能力的住院医生。  相似文献   
858.
李琎  孙宇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2020,52(6):786-800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建议被对方拒绝后,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  相似文献   
859.
共同管理文化的新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的心理差异造成了跨文化的管理理论、思想、制度和方法。为了减少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的冲突与碰撞 ,作者提出一种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共同管理文化新模式。共同管理文化 (CMC)下分结构组织模式与系统展开模式两部分。对近 3 0家合资企业的调研结果表明 ,在先进技术的引进过程中 ,合资动机的匹配 ,信息交流等都决定于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完善程度。理论、实证、案例分析都证实 CMC是中外合资企业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应用这一模式会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60.
Heng Li  Yu Cao 《Cognitive Science》2018,42(3):1041-1056
People implicitly associate the “past” and “future” with “front” and “back” in their mind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 time. As the temporal focus hypothesis (TFH) proposes, future‐oriented people tend to think about time according to the future‐in‐front mapping, whereas past‐oriented people tend to think about time according to the past‐in‐front mapping (de la Fuente, Santiago, Román, Dumitrache, & Casasanto, 2014). Wherea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culture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eople's implicit spatializations of time, we focus specifically on religion, a prominent layer of culture, as potential additional influence on space‐time mappings. In Experiment 1 and 2, we observed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ligious groups, with Buddhists being more past‐focused and more frequently conceptualizing the past as ahead of them and the future as behind them, and Taoists more future‐focused and exhibiting the opposite space‐time mapping. In Experiment 3, we administered a religion prime, in which Buddhis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visualize the picture of the Buddhas of the Past (Buddha Dipamkara) or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ictorial icon of Dipamkara increased participants' tendency to conceptualize the past as in front of them. In contrast, the pictorial icon of Maitreya cause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future‐in‐front responses. In Experiment 4, the causal effect of religion on implicit space‐time mappings was replicated in atheist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provide converging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zed causal role of religion for temporal focus in determining space‐time mapp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