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5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病例报告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是通过记录非同寻常的临床现象,可能揭示新病种、特殊机制、新疗法等,为临床工作经验介绍、总结的初步形式。在医学科学探索的历程中,病例报告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曾经的辉煌,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体裁。"一个好的病例报告就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可能是一个新的病种、一个特殊的机制或一种特殊的组织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所致。一篇好的病例报告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直接生动的第一手临床资料,能促进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热爱临床工作,养成面对难题、独立思考、追根朔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02.
幸福感是文化定位的,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本土化.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传统之一,正确理解佛教独特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笔者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了佛教对幸福的认识是“苦乐圆融”.佛教“苦乐圆融观”主要从“苦受”和“乐受”两方面入手,其核心是“苦受”,关键在“圆融”.最后,通过与西方幸福感研究的比较,加深对佛教“苦乐圆融观”的理解.佛教幸福感的研究作为一个新思路,不但丰富了幸福感的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3.
抑郁逐渐低龄化使得青少年抑郁备受关注。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的一种核心临床症状,已成为抑郁最具前景的内表型之一。然而,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迄今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汇总两种神经机制模型即三元模型和社会挫折模型;其次,在多种奖励加工如金钱奖励、努力动机奖励、未来奖励和社会奖励条件下,概述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前沿进展。未来可以深入探索努力动机奖励和未来奖励在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加强研究青春期阶段与性别是如何交互影响早期抑郁快感缺失,将无创伤电磁刺激应用于青少年抑郁干预中,进一步澄清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04.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国外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方面,同时也在网络欺负、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结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特点和时代发展与变迁,本文从大数据、新媒体、电子竞技三个方面展望了未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05.
Although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t remains unclear how the brain responds to feedback that is unreliable. A recent theory proposes that the reward positivity (RewP) component of the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 and frontal midline theta (FMT) power reflect separate feedback-related processing functions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was recorded from participants as they engaged in a time estimation task in which feedback reliability was manipulated across conditions. After each response, they received a cue that indicated that the following feedback stimulus was 100%, 75%, or 50% reliab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time estimates adjusted linearly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reliability. Moreover, presentation of the cue indicating 100% reliability elicited a larger RewP-like ERP component than the other cues did, and feedback presentation elicited a RewP of approximately equal amplitude for all of the three reliability conditions. By contrast, FMT power elicited by negative feedback decreased linearly from the 100% condition to 75% and 50% condition, and only FMT power predicted behavioral adjustments on the following trials. In addition, an analysis of Beta power and cross-frequency coupling (CFC) of Beta power with FMT phase suggested that Beta-FMT communication modulated motor areas for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behavior. We interpreted these findings in terms of the hierarchic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ccount of ACC, in which the RewP and FMT are proposed to reflect reward processing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ACC,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06.
李勇 《现代哲学》2022,(1):147-153
政治平等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板谬误反驳和非目的论反驳。  相似文献   
907.
为了探索解决当前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不足问题的途径,本文在分析心理学课程思政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知行观、知信行理论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等理论,构建出具有心理学特色的“知-行-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为心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8.
909.
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引进必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强化其功能,改变其作用方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人文动力并克服消极的思想阻抗。  相似文献   
910.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对人们的影响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认为欲求对攻击性进行量化研究最佳方式是间接测量。本文还对研究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了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攻击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