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时序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顺序性的知觉。时序判断任务和同时性判断任务是研究时序知觉的经典实验范式。时序知觉不仅受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及反应变量的影响,还受注意和通道等中介变量的影响。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同时性、非同时性和序列性时间知觉中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92.
3~9岁儿童同情心与儿童气质类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3~9岁儿童同情心与儿童气质类型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同情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3.
Both the sensitivity and administration time of a test are important in evaluating visuospatial attention in clinical setting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external validit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ropose an adaptive model tha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est modification by manipulating target-to-distractor (T/D) ratios and the number of stimuli on the computerized cancellation test system. Tasks with different T/D ratios and numbers of stimuli were presented to two groups—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 (n=41 and 65, respectively)—to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visuospatial attention performance differed on different test forms. In genera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hit rates, completion times, and performance quality (PQ) scores. The PQ score of visual atten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T/D ratios rather than by the number of stimuli.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T/D ratio has a strong effect on PQ scores, and that i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est and task design.  相似文献   
994.
5·12地震前后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分别三次对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试:5·12地震前1年、震后2周、震后5个月。结果表明:(1)自编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包括存在价值、目标价值、规则价值三个维度,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在LVS总分和其存在价值维度上,震后2周得分均高于震前1年和震后5个月。(3)在存在价值取向维度上,女生震后2周和震后5个月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生震后2周得分高于震后5个月和震前1年,理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4)在规则价值取向维度上,文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低于震后5个月,文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  相似文献   
995.
创伤后成长:5·12地震创伤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倩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23-630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对此概念的认识存在着结果与策略、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的争论。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概念澄清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并为5·12震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6.
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
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是辨识心理治疗的活性成分和改变机制,是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治疗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改进及研究结果的新发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活性成分的层次性观点,改变机制的双线研究及与治疗过程模型的结合,借鉴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改善RCTs时间设计,关注质化研究,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合作,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997.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重庆高校751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自于个人烦扰、学习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不同专业和年级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时间管理倾向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大部分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个人烦扰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碣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及时间效能感对压力有显著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998.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的关系,对74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并要求其完成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统计分析表明: (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 (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 (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相似文献   
999.
调查了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对EPQ反应数据的拟合情况。结果发现:(1)E量表最符合GGUM单维性的假设,即得到2个线性主成分,项目在这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略微呈现一个半圆形的模式;(2)约束GGUM的阈限参数在项目间相等而得到的模型A在对EPQ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最简洁而有效的:(3)模型A和2PLM相比,前者在E和P上的拟合显著优于后者,在N上,两个模型提供了相似的拟合度。结果表明展开模型比优势模型更适合用于分析EPQ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00.
从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性。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