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谈判心理研究发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谈判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但70年代后期,谈判研究因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衰落。80年代早期,谈判这一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再度兴起,谈判的行为决定研究成为这一时期主流。但90年代后期谈判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复兴,一度消失的社会因素再次成为谈判研究的热点。该文回顾了西方谈判心理研究的发展,探讨了导致谈判心理研究发展中所发生的诸多变化的原因,并展望了其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常晶晶  刘强  邱江 《心理科学》2012,35(4):829-835
采用高密度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分析了大学生被试在执行异同判断任务[包括不同颜色刺激对(DC),不同形状刺激对(DS)和相同刺激对(Same)]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行为结果表明,“同”反应的确显著快于“异”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快同效应。ERP结果显示:在280-320 ms内,DS和DC条件均比Same条件诱发一个更负的N2成分。偶极子溯源分析表明,DC和DS条件下,N2可能起源于大脑的前扣带皮层(ACC),可能与“异”反应早期不一致信息(颜色或形状)的认知监控和调节有关;反之Same条件下,N2成分可能起源于楔前叶,主要反映了“同”反应早期知觉识别中整体特征比较加工的过程(同一性指示器)。另外,在450 ms左右, DC和DS比Same条件均诱发了一个更负的P3成分,可能反映了对刺激局部特征的比较和识别(慢速比较器),并与选择性注意和资源分配等高级认知活动有关;并且,Same条件下P3成分的潜伏期更短,与行为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异同判断中“同”反应和“异”反应可能有着不同的比较通道和大脑机制,支持双过程模型理论;同时表明,慢速比较器和同一性指示器可能是序列加工的。  相似文献   
73.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亲协同教养、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中学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计890名来自核心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索父亲协同教养各维度(团结、一致、冲突、贬低)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其它维度作用的情况下,父亲协同教养中的团结和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一致和贬低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表明团结、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独特效应”;(2)团结、一致、冲突、贬低性协同教养均对母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交叉效应”;团结、冲突对父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外溢效应”;(3)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团结、一致、冲突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母子依恋在团结与青少年抑郁、冲突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父亲协同教养的认知,对于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心理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管子》号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不少思想具有超越时代性的特点。《管子·幼官》所提出的“和合偕习”,旨在使民众在共同的道德、理想基础上和谐融合,形成深人民心的社会风尚,这样就能同心协力地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达到了这种完全的地步,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使之动摇。其注重社会和谐的意向甚明。这些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5.
杨娟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3):663-666
以抽象的内容作为实验材料,测定12名大学生在完成四种不同格式的传递性推理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传递性推理过程的认知机制与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被试解决四种不同类型推理题目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但是"谁最大"提问方式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谁最小"提问方式,另外,在任务类型①与④中"谁最大"提问方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谁最小"提问方式.脑电数据结果表明,不同任务类型下,不同提问方式所诱发的ERP波形基本一致.空间表象模型与语言学模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以上结论,这似乎表明推理过程是很复杂的,人们往往会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策略来解决不同的推理问题,从而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和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76.
李虹  伍新春  张洁  郑秋  朱瑾 《心理科学》2011,34(2):367-370
本研究以176名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探讨了在分享阅读和独立阅读条件下,拼音对儿童汉字学习和阅读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分享阅读条件下,学生的汉字学习效果不受阅读材料注音方式的影响;在独立阅读条件下,拼音能促进中低能力儿童的汉字学习。(2)分享阅读组儿童的阅读动机高于独立阅读组;长期阅读全文注音材料的儿童,其阅读效能感明显低于阅读无拼音材料的儿童。  相似文献   
7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用侧抑制任务探讨了刺激和反应冲突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行为数据表明,冲突条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冲突条件,表现出明显的干扰效应;脑电数据表明,在300-450ms内,反应冲突比无冲突诱发了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300-450),主要分布于额顶部,偶极子溯源分析发现,这一负成分可能主要源于ACC;而刺激冲突与无冲突相比在350-450ms内,也诱发了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350-450),该负成分可能主要源于丘脑附近。这一结果表明,刺激与反应冲突所涉及的大脑机制可能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8.
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性管理和交流性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性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性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性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相似文献   
79.
互联网成瘾者内隐网络态度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内隐互联网态度是个体对网络内隐的、自动化的心理倾向。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持有对互联网积极评价的内隐态度.这种评价可以通过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有效改变.通过对IAT、效应的考察表明,网络成瘾者内隐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易变化性特点,内隐矛盾态度(AIA)可能是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整合性视角。  相似文献   
80.
To date, litt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personality expressions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Given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 in the world,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Chinese language use. In this research, we analysed Chinese microblogs and identified word categories and factori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We also compared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findings in English and showed that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has both universal‐ and language‐specific aspects.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via content words is more likely to be consistent across languages than expression via function words. This make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uncovering universal patterns of personality expression in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