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该研究探讨了主动性人格与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个人-工作匹配的中介效应和工作-家庭冲突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个人-工作匹配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8所小学420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主动性人格对个人-工作匹配和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个人-工作匹配在主动性人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个人-工作匹配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工作-家庭冲突的调节,即工作-家庭冲突可以降低个人-工作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因此,主动性人格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2.
学生:前两次您们谈了对超常现象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认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超自然力存在,对超常现象的声称一定要求有实在的经得起检验的事实;宗教不过是历史阶段的产物,把灵魂托付给谁一定要理智,人生道路只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指望“仙人指路”。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名人、科学家都要信教,连科学巨人牛顿也是虔诚的清教徒,包括爱因斯坦也信教、信上帝,还有很多科学家都是基督教徒,难道他们不理智吗?秋实:你的问题很好,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疑问,认为既然科学家是搞科学研究的,那他就应该相信确实存在的事实,不该…  相似文献   
43.
齐文化在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之中后,以新的形式和形态继续向前发展。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之一是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本文就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概况以及齐文化对今古文之争的影响等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44.
杨群  邱江  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2007,27(1):30-33,69
视角效应是指在四卡问题解决中,当被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条件规则进行检验时,其选择偏向会在卡片P,-Q和-P,Q之间发生稳定变化的现象。到目前为止,义务和非义务推理中都发现了该效应的存在,不同的推理理论都试图对此作出解释,却一直存在分歧,其焦点在于视角效应的形成机制是领域特殊性的还是领域一般性的。该文评述了不同的演绎推理理论对视角效应发生机制作出的解释,并且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45.
裘梧 《中国道教》2007,(2):10-11,17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古代的思想家们对这一理念多有发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深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观念与生活中。《道德经》对和谐的阐发别开生面,处处流露着  相似文献   
46.
2007年6月12日在中国科技馆召开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纪念《科普法》颁布五周年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反邪教协会和中国无神论  相似文献   
47.
2007年7月31日上午,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邀请中国反邪教协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商议了今后共同加强膜拜团体问题研究,办好专栏,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事宜。  相似文献   
48.
49.
邱扶东 《心理科学》2007,30(3):716-718
本研究探讨了旅游信息特征对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旅游决策过程中,信息框架对旅游决策的结果,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正面框架比负面框架,导致了更大额度的旅游消费决策;信息可信性对旅游决策的结果,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可信性高的信息,导致了较高额度的旅游消费选择。  相似文献   
50.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re doubly disadvantaged i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 because of their doubly marginalized identities as both women and rural resi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a process‐centered approach to explore how female migrants' two identity categories generate intersectional effects on their job‐search experiences in cities. Data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Xi'an city, China, in 2010 and 2011 reveal that three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explain the processes where the gender–hukou (residence status) intersection affects female migrants. In the first pattern, a splintering relationship, hukou and gender work singly to form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 migrants. The second, a contesting relationship, indicates that hukou and gender alternate as the primary identities that affect the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third, a collaborating relationship, hukou and gender work together to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shape female migrants' employment prospects. No matter which of the relationships plays out, female migrants' disadvantages as cheap urban laborers have become deeply entrenched in the urban labor market.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wo powerful social institu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hukou system and patriarc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