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自尊概念辨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它与其相近概念,如自尊需要、自我效能、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该文就自尊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认识自尊这一人格变量。  相似文献   
42.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5,25(4):7-10,30
对于文化心理学存在着多种层面的理解。可以视其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理论思维的转化,也可以视其为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具有文化补偿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又面临着文化并置的局面。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关键是如何处理与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关系。这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其方法论困境的根源,同时也是摆脱这种困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3.
考试自我效能感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田宝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4,27(2):340-343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的统计分析技术.依据Baron(1986)提出的确定中介变量的规则和标准.对265名中学生的特质考试焦虑、考试自我效能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考试焦虑,考试自我效能感和数学考试成绩是三个潜变量。结果表明,考试焦虑通过考试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考试自我效能感对考试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4.
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田宝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4,27(6):1360-1364
以整合的思路、建构包括九个中介变量的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结构方程模型。用AM和MG两种路径分析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考试焦虑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甚于中介变量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自我效能感、成绩-接近目标、认知干扰是受考试焦虑影响和影响考试成绩程度比较一致的中介变量(简称为“一致性”的中介变量),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担忧、学习和考试技能变量屑于“非一致性”的中介变量。掌握目标定向、情绪性和应付反应作为中介变量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5.
In 2011, China's Internet population reached over half a billion users and the popular Twitter-lik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Weibo, has been adopted by half of the users since its launch in August 2009. Given th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to facilitate a civic culture in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the use of Weibo and its effects on citizens'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re of important concern. A survey of 499 Weibo users found that intensity of use was related to increased willingness to express opinions about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he perception that one has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feeling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not responsive to the demands of citizens. Moreover, the above relationships were moderated by the motivations of Weibo use, such that information motives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s while entertainment motives weakened th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46.
本文就脾虚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从中医发病学、病机关联观、证型归纳属性及治法归类等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中医脾虚的病理状态为胃黏膜损伤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胃黏膜损伤因素则又易加重脾虚证候,二者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关关系。其观点为构建“从脾虚论治”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的治则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7.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ace consciousness on happines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nancial situation on this relationship. We first examined our hypotheses in study 1 in a particular setting of consumption, and replicated our findings in study 2 in a more generalized setting of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he two studies produced essentially consistent results. We found individuals high on face consciousness tend to be less happy, and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ace consciousness and happiness is ameliorated by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face consciousness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predicting happin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8.
田花  刘昌 《心理科学》2011,34(5):1045-1050
tie effect主要表现为tie比nontie更快更准确解决,以及tie/nontie与问题大小的交互作用,较大题目的tie比nontie具有更明显的反应时优势,tie的问题大小效应比nontie要小的多。有关tie effect加工机制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编码的理论和基于结果通达的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操作问题呈现方式以及报告加工策略的方法分别考察编码方式及加工策略的影响,今后研究应开拓新的研究范式以加深对其加工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9.
段锦云  田晓明 《心理科学》2011,34(6):1458-1462
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追逐对组织员工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术界,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员工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备受关注。进谏行为是不囿于身份的,以改善为目的,以变化为导向的言语行为。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苏南地区37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探索了组织内信任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同事信任、直接上级信任和组织信任均能促进员工进谏,且对直接上级信任部分地通过对组织信任影响员工进谏。研究还发现,员工进谏行为与其自评的任务绩效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50.
We conducted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self-efficacy, sensation seeking, the need for cognition,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of 979 adult Internet user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se subjects' responses on 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relevant items indicated that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sensation seek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ontrastingly, the need for cogni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