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32.
A scandal can evoke public outrage when it is widely publicized and involves an individual who is perceived to have a high level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veness. Two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when the scandalous target's moral character was highlighted, emotional responses towards the target were least negative when the scandal was widely circulated and when the target was see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his cultur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a cultural symbol is implicated in a widely‐circulated scandal, the negative emotions directed towards the scandalous individual can be alleviated when the public remains confident in his or her commitment to morality.  相似文献   
33.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4.
巫术的心理学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巫术做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批判,找出了巫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为在剔除巫术中糟粕的同时,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从心理学进行剖析和揭示,反过来也可能充实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对巫术只有采用这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批判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35.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36.
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琼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0-907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及其近期发展趋势作了回顾后,着重介绍了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调节—缓和模型),指出了这一模型的重要价值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7.
注意在短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枝玲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24-628
注意一直是时间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较为一致的结果:在双任务程序中对时间任务的注意越多,时距估计越准确;在单一任务中对目标刺激的时间属性注意越多,对该刺激的持续时距估计越准确;在时间导向任务中,个体可以有效地、主动把注意导向未来的某段时距,那么将对出现在那个时刻的刺激做出更好的反应。最后,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犯罪理论(如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的不断发展,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开始深入探讨青少年认知过程在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社区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变量与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趋势和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9.
This study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filial piety to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ainland China. A total of 2,341 students (1,218 girls and 1,096 boys; mean age = 15.42) completed the Chinese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 Family Status Survey,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Scale, and Filial Piety Scale.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a) family SE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filial piety were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family functioning; (b)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filial piety contributed more to family functioning than family SES; (c)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and family functioning. The results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SE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ilial piety,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