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4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Purpo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group cont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ce composition of organizational representatives,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minority applicant attraction.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344 minority Malaysian-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read a job advertisement that varied the racial composition of organizational representatives (100 % Malay or 50 % Malay–50 % Chinese or 100 % Chinese). Of these participants, 161 were Malaysian-Chinese in Malaysia (high intergroup contact location) and 183 were Malaysian-Chinese in Australia (low intergroup contact location). After reading the advertisement,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a series of scale items (e.g., perceived surface-level similarity, perceived deep-level similarity, and applicant attraction).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race composition on attraction was stronger for minority participants in Australia than for minority participants in Malaysia. Perceived deep-level similarity mediated this moderated relationship.Implications
The study findings suggest that organizations should include minority representatives in their recruitment advertising to attract minority applicants, particularly to attract minorities in locations with f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group contact.Originality/Value
By 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surface-level and deep-level similarity,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link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ace composition and location with applicant attraction.182.
SCI患者110例和110例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的差异进行研究,同时用临床记忆量表检测两组的记忆能力。提示SCI组的记忆商和指向记忆、人像特点联想回忆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Hs-CRP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SCI患者头昏、记忆力减退较为常见,易出现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Hs-CRP升高、动脉硬化程度重,进一步加重认知功能损害,需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3.
184.
《京报》是由中国古代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发展而来,曾被称为“邸报”、“邸钞”、“朝报”等,到清初始固定报名。《京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级形式。本文以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对清朝《京报》的翻译为个案,来思考来华传教士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情报时所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5.
<正>12月3日至6日,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王哲一应邀率团赴新,出席新加坡道教总会二十周年庆典暨新加坡多元宗教及多元种族联欢晚会及相关活动。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于1990年,由新加坡道教界知名人士及道教信徒共同发起组织,是新 相似文献
186.
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问卷凋查和描述统计的方法,对当代都市女性的择偶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不同女性对择偶标准的排序中.显示出当代都市女性在择偶心理上的共同倾向.以及出现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7.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and how gratific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impact people's Facebook use. First, a factor analysis of an online survey (N= 437) outlined a unique set of gratific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use of Facebook. Six aspects of gratifications (i.e., social surveillance, entertainment, recognition, 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 extension, and maintenance)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from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psychological traits (i.e., collective self-esteem, online emotional openness, and traitlik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most Facebook gratifications. Additionally, gratification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psychological trait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Facebook usage, both in perceived importance and different indicators in the level of Facebook use. 相似文献
188.
临终关怀与末期癌症关系密切,末期癌症患者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这也是姑息医学的主要内容。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本文对临终关怀的发展、目的、内容及其在末期癌症患者中的实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9.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如何珍视与保护患者生命,使患者真正获益,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伦理问题。医疗人员需要切实遵从知情同意原则、严格把控手术指征与禁忌、审慎对待超时间窗治疗、正确规避手术风险与并发症、及时给予补救措施等。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医疗、医患关系现状,分析这些环节中可能影响患者获益的因素与存在的医患问题,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取栓体会,倡导医疗人员继承发扬传统医德,践行以人为本、德艺双馨准则,有助于使该项技术的应用更加切合我国实际、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190.
随着互联网飞跃发展, 弹幕视频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用户与视频交互方式具有新特性, 如用户情感表达实时动态性、情感分布多峰性。同时, 新特性也给实际研究工作带来挑战, 如用户画像刻画难度增大, 视频推荐和广告推送所需精度提高。现有研究尚未对弹幕视频的新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也没有充分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动力学方法, 结合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知识, 从数据驱动角度对弹幕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深度挖掘视频大数据潜在的商业价值。重点研究弹幕与视频双模态融合的情感识别方法; 构建带有用户情感特征的动态用户画像, 并建立基于用户画像的网络视频粘性营销机制; 分析用户情感与视频广告插播方式的相关性, 提出视频广告动态插播策略。丰富现有研究的同时, 为网络视频企业准确定位与分析用户需求, 创建高品质的智能营销平台供理论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