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自我分量表》对44063份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我国青少年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到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不大,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上升。构成整体自我的各维度、因子也大多具有相同的年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32.
用Allan和Brooks的实验范式,采用2(学习轮次:5轮、10轮)×2(项目类型:旧项目、新项目)×2(项目匹配性质:正向匹配、反向匹配)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规则分类中非规则特征突显条件下的样例效应。结果发现,在学习5轮的条件下,获得了错误率上的样例效应,在学习5轮和10轮的条件下都没有获得反应时上的样例效应。实验得出样例效应的产生和突显的非规则特征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33.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对比研究中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文字材料都存在反应时的Stroop干扰效应,汉字的干扰效应明显强于英文;被试在完成不同文字材料的字词颜色命名任务时所诱发的ERP成分存在差异,具体为中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在350—550ms内,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450),主要分布于额中部电极。英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在250—450ms内诱发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300),主要分布于左侧额顶叶;在450—550ms内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500),主要分布于中后部。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类型会影响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变化。  相似文献   
534.
朱滢 《心理科学》2007,30(4):994-994
林崇德的文章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有待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迫切问题,进而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主张.该文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从而表明,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5.
评价中心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雷 《心理科学》2007,30(5):1276-1279
本文对人才测评的高端技术——评价中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仅阐述了评价中心及其主要核心技术的功能和特点,揭示了评价中心在甄选人才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指出了评价中心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同时介绍了评价中心的改革趋势和最新发展,从而帮助人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36.
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运算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三阶段是对几何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在我国,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尚为空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数学问题表征的认识,对数学学科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7.
以初中代数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与数学成绩差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38.

Setting defaults is an effective nudge, bu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situations where individuals can select their own default settings. Pas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even when the final outcome is identical, observers perceive stronger signals from choices that switch from, rather than stay with, the default. In five experiments using hypothetical scenarios and an incentivized economic game, we test whether decision-makers driven by image concerns could strategically exploit that asymmetric signal. We found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observers,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self-select into defaults that require them to switch to enhance a positive signal and into defaults that require them to stay to attenuate a negative signal.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framework of choice architecture as an implici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hav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real-world settings.

  相似文献   
539.
Wang  Cheng  Li  Hong  Jia  Lei  Li  Feiming  Wang  Ju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20,27(3):563-570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 Human behavior fluctuates.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perception fluctuates rhythmically, with dynamics closely...  相似文献   
540.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