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7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核心自我评价概念的提出及其验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卫  张厚粲  朱小姝 《心理科学》2007,30(5):1057-1060
自尊、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和神经质四种人格特质都是关于个体对自我评价的概念,Judge等人认为在四种人格特质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他们将其命名为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本研究通过对400名企业职工的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个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四种人格特质间的相关。并以大五人格和关系绩效为效标做增益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对外部效标的解释后,单个特质的增益效度很低。研究结果证明了核心自我评价概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存在。  相似文献   
662.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63.
本文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背景出发,简要阐述了其建立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其基本概念。并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现实运用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64.
自由讨论条件下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实验室实验考察了自由讨论条件下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Stasser所提出的信息取样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1)部分证实Stasser的信息取样模型。在信息不分享的条件下,如果讨论前群体成员的偏好比较一致时,群体的确倾向于讨论分享信息和群体所偏好的候选人的信息;但如果讨论前的偏好不一致或任务难度较低时,这一结论难以成立。(2)自由讨论条件下,群体规模的增加会增加分享信息的讨论量,而对非分享信息的讨论程度则无显著影响。而在任务难度方面,只有任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才有分享信息的讨论优势。  相似文献   
665.
分配注意与发音抑制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斌  李洁 《心理科学》2008,31(1):142-146,13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分配注意与发音抑制对视觉工作记忆再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阶段的分配注意与编码阶段的分配注意相比,对视觉工作记忆成绩影响更大;双任务条件下,被试正确回忆言语刺激时,视觉作业的正确率高,而错误回忆言语刺激时,视觉作业的正确率会降低;发音抑制与视觉工作记忆成绩无关.  相似文献   
666.
Different thinking styles in Westerners and Chinese (analytic vs. holistic) lead to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not only in perception and attention but also in high‐level social cognition such as self‐representation. Most Western philosophers discussed the self by focusing on personal self‐identity, whereas Chinese philosophers emphasi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lf and others. Dissimila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self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cognitive styles of self‐representation (i.e., the independent self in Westerners and the interdependent self in Chinese). Recent brain imaging studies found that Westerners employed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to represent only the individual self, whereas Chinese utilized the same brain area to represent both the self and close others, providing 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represent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style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 influence both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structure of self‐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667.
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理论模型与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祖林  安哲锋  陈丽 《心理科学》2008,31(6):1521-1523
为帮助中国远程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进而提高远程学习质量,根据学习风格的信息加工理论、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以及荣格的人格特征类型理论,从生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构建了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理论模型,通过编制量表和实际测量,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和修订完善.结果表明,最初提出的理论模型假设得到验证,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用来测量我国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相似文献   
668.
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学领域扩展与深化了现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的5个方面的新进展:适应与主观幸福感、记忆与主观幸福感、消极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友好关系与主观幸福感、文化与主观幸福感,勾画出了幸福感的完整风貌,增进了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669.
采用启动范式下的真假字词判断任务,在两种SOA(60ms、100ms)条件下,考察字形信息在藏-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字形信息促进了语音信息的激活,字形信息影响了汉字识别的相对时间进程。(2)在汉字识别过程中,藏-汉双语者亚词汇单元的语音信息没有得到激活。(3)对于藏-汉双语者来说,语音信息的激活早于字形信息的激活。研究结果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70.
Two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regarding the response that is triggered by observing others’ pain: the “empathizing hypothesis” and the “threat value of pain hypothesis.” The former suggests that observing others’ pain triggers an empathic response. The latter suggests that it activates the threat-detection system. In the present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observe pictures that showed an anonymous hand or foot in a painful or non-painful situation in a threatening or friendly social context.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when the participants passively observed these pictur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We observ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xt and picture in the early automatic N1 component, in which the painful pictures elicited a larger amplitude than the non-painful pictures only in the threatening context and not in the friendly context. We also observ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xt and picture in the late P3 component, in which the painful pictures elicited a larger amplitude than the non-painful pictures only in the friendly context and not in the threatening contex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cific social contexts can modulate the neural responses to observing others’ pain. The “empathic hypothesis” and “threat value of pain hypothesi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nd do not contradict each other but rather work in different temporal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