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5篇
  3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探讨不同场景下话语的组织方式及话语互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研究立场。它与心理学的对话,在应用上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在理论上补充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加速了"独白"心理学向"对话"心理学的过渡、推动了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话语分析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其反身性和缺乏客观性的特点受到了反对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32.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由于文化心理学刚刚兴起,概念尚未十分清晰,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不同学者看法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心理与文化相互建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流心理学不同,主要采用客位研究策略。综合各家之言和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具有边缘或交叉性质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33.
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茂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本研究使用投射法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朱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人的内控程度。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归因存在偏差,支持了攻击行为成因的归因模型。未成年人男女两性在内隐的内外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结果提示归因方式与女性罪犯的攻击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4.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35.
Based o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the model of proactive motiv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d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models for the relations among future work self, career adaptability, job search self-efficacy and employment status. A survey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s (N = 27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ture work self (measured at wave 1) had positive effect on employment status (measured at wave 3), with this relationship partially mediated by career adaptability (measured at wave 1) and job search self-efficacy (measured at wave 2).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uture work self on job search self-efficacy was stronger among the graduates who had a higher level of career adaptability. In support of the hypothesized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for individuals with a higher level of career adaptability, the indirect effect of future work self on employment status through job search self-efficacy was stronger. These findings carry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job search behavior, career education and career counseling.  相似文献   
36.
我国3~6岁儿童个性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5,28(4):893-896
该文在以往中国儿童个性结构研究基础上,以问卷调查(n=927)方式,将层次聚类和迭代聚类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理论分析等方法最终确定我国3~6岁儿童的个性类型包括认可型、矛盾型、拒绝型及中间型四类。其中认可型属于积极个性类型,矛盾型和拒绝型属于消极个性类型。研究表明,中班到大班阶段是幼儿个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男女幼儿在多个个性维度及大部分具体特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7.
权力和地位对自利行为的影响不同。权力能够降低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地位能够提升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推测他人思想与感受,考虑他人利益。然而,权力和地位通过认知性观点采择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可能受到情境性质的调节。今后的研究应该对这些关系和解释进行验证,探索共情性关心的中介作用,以及权力和地位影响认知性观点采择的调节变量;探究权力和地位拥有者对群体内、外他人的自利行为差异;探讨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对自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研究目的:通过针对"相关线索-习惯性用药行为"联结的消退训练,降低渴求感,建立新联结,达到减弱或消退成瘾记忆的目的。探索以"动作消退动作"的方法对成瘾动作记忆进行消退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途径偏向矫正方法对28名男性药物成瘾者开展为期4周的训练。训练前后,分别测试渴求感、生理指标、途径偏向效应和Addiction-stroop task的干扰效应量,比较训练前后的指标变化,了解训练的效果。结果:训练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的途径偏向效应没有显著的组间和交互效应,但训练组在训练前后途径偏向效应发生变化,趋向显著性,t=1.26,p=0.071。渴求感在训练组显著降低:t=1.38,p=0.05。Stroop的反应时间呈训练时间主效应:t=4.18,p=0.04。结论:途径偏向矫正消退训练可以改善成瘾者的途径偏向效应和渴求感状况,预示着通过身体动作建立"相关线索-拒绝用药行为"联结替代原有的"相关线索-自动化用药行为"联结,降低渴求感,减弱或消退成瘾记忆是有可能的。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更为精确的影像手段进行测试,验证基于动作认知的成瘾记忆消退训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该研究以简单形状和颜色构成的客体为材料,采用延迟匹配范式,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以反映工作记忆表征与知觉输入间冲突的N270为指标,就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存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无关维度特征变化与目标维度特征变化均可诱发N270。该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对客体目标特征进行存储时,无关特征亦自动得到选择加工,支持基于客体的存储说。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Prior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5-HTTLPR) interacts with trauma exposure to increase general risk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on distinct symptom clusters of PTS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ction of 5-HTTLPR and earthquake-related exposures and a contemporary phenotypic model of DSM-5 PTSD symptoms in a traumatised adult sample from China.

Design: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ith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G?×?E) approach was adopted. Methods: Participants were 1131 survivors who experienced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PTSD symptom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PTSD Checklist for DSM-5 (PCL-5). The 5-HTTLPR polymorphism was genotyped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in ABI 3730xl genetic Analyzer.

Results: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5-HTTLPR and traumatic exposure on total PTSD symptoms, respondents with the LL genotype of 5-HTTLPR who were highly exposed to the earthquake experienced lower intrusion and avoidance symptoms than those with the S-allele carriers.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5-HTTLPR ma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and add to the extant knowledge on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of posttraumatic psychopat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