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The prevalence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 is reportedly higher in South East Asian adolescent populations. The exacerbation of problematic adolescent behaviors has been found to associate significantly with PIU and is expected to worsen with ag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integrated therapy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in the presenc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gram-Internet Use for Youth (PIP-IU-Y) is a CBT-based program designed for adolescents and comprises of a series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t focuses on taking preventative measures against Internet addiction before it develops by addressing the participant’s PIU as a negative coping style and incorpo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 total of 157 participants between the ages of 13 and 18 completed the program which consisted of eight weekly, 90 min sessions in a group format.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measured using mean change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 and 1 month post-treatment. The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improvement after the eight weekly sessions of PIP-IU-Y and continued symptom maintenance at the 1 month follow-up.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manage PIU symptom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reinforcing the efficacy of the PIP-IU-Y. Not only did it addresses the PIU behaviour but also helped in reducing social anxiety and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Further research could investigate treatme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subtypes of PIU (e.g., online gaming and pornography) in order to see if treatment differences exist.  相似文献   
102.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一种评估个体对两个概念的自动化联系强度的间接测量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有很多证据显示,较之于外显测验,IAT能为研究提供更多新的信息,但其信度、效度指标都有待改善,而且不同学者对其测验原理仍有不同解释。因此,研究者对IAT的应用及对其结果的解释需持谨慎态度。另外,文章还简单介绍了IAT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和一些IAT的变式。  相似文献   
103.
在霍布斯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对于理性的基础地位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在霍布斯的道德哲学中理性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霍布斯道德哲学中的理性还具有目的性的价值.实际上,通过考察理性和自我保存以及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理性不仅可以作为工具实现人们的欲望,而且能够确立人们道德行为的义务和法则,彰显理性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朱莉  李克 《心理科学》2007,30(4):1013-1014,989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本文从意识状态、疼痛及精神病理现象三个方面对脑功能成像在催眠状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可以借鉴相应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气功。  相似文献   
105.
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人格易感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依赖-自我批评,社会性依赖-自主以及完美主义等概念展开。目前该方向的理论和研究不仅涉及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还探讨了人格与压力情境、抑郁的关系,易感人格与一般人格、特定抑郁症状的关系,人格易感性的不适应性本质等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回顾。今后的研究除了应当在已有方向上深入探究之外,还应当考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格易感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重新考察,以及将人格与认知易感性研究相结合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童年中期不同水平的同伴交往变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行为通过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的多重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不存在直接效应;社会喜好只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也不存在直接效应,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既存在中介的联系,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同伴交往四个水平的变量中,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具有最大的预测力,其次分别为友谊质量、社会行为和社会喜好.  相似文献   
107.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8.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等,这些方法丰富充实了内隐联想测验,是对Greenwald提出的IAT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9.
110.
情感韵律在真假句子加工上的差异:来自ERPs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毅平  范伟  赵科  周海波 《心理科学》2011,34(2):312-3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语义-情感韵律的神经生理机制。六种基本情绪类型的韵律分两种条件呈现给被试,即假句子的韵律预期偏差条件和真句子的语义-韵律预期偏差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预期偏差是纯粹的价独立,无论情感价正性还是负性都会得出相同的ERP效应;六种情感韵律都诱发了右单侧化的ERP正波效应,而语义-情感韵律都诱发了早期双侧化分布的ERP负波效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感韵律和语义-情感韵律加工的时间进程的差异性;同时,无论是有语义的真句子和无语义的假句子,情感韵律都能够提高表达的目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