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675篇
  35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两种方法,对148名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宗教信仰,另一部分青少年则依然保持着宗教信仰;农村青少年基督徒宗教卷入程度较低,个体私人性的宗教卷入行为相对较多,群体公共性宗教卷入行为较少;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态度趋于理性化。因此,世俗化会带来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鑫辉 《心理学报》1988,21(1):72-78
新开拓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心理学史已经宣告建立。它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一项重大空白,为国内外心理学界所瞩目。它正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研究对象和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划清了一些基本的界限;基本范畴与术语的研究更加深入,整理出了一套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体系;开展了中西比较研究,更有说服力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建立和发展了国际学术联系,扩大了中国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Several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P. Brown and Levinson's (1987) politeness theory were tested with S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 Ss imagined themselves in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were to make a request. They then indicated exactly what they would say in each situation and what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request size, the hearer's power, and the closenes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earer were. Consistent with P. Brown and Levinson's theory, power, distance, and siz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politeness. Significant predictor variable interactions suggested that an additive model is not appropriate. Finally, there was evidence of cultur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weighting of these predictor variables. These differences can partially account for cultur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相似文献   
5.
高湘萍 《心理学报》1992,25(2):17-24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刺激呈现频度、刺激的形式及其性质、加工深度、操作难度、意向性诸因素对频度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频度编码并不是一个独立、自动的加工系统,对其它识记过程有影响的因素同时也能改变被试的频度估计水平;意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识记任务有一定难度且又缺乏有效的回忆线索时,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频度估计的水平;记忆痕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频度信息的提取来说是两个彼此关联的线索。此外,本文还就频度记忆领域几个主要理论观点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词切分的韵律学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2,25(4):59-65
本文是关于汉语普通话词切分的一个实验报告。用无意文重复句和合成句作语音材料,探讨音节时长分布、基频曲线、音节强度以及共振峰等韵律学线索在词切分中的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是,在排除语义和音段层面信息的条件下,听者能够根据句子的韵律学特征进行句子结构的判断和词的切分;在对切分有效的韵律学线索中,最重要的是音节的时长分布模式,其次是基频曲线,音节的强度和共振峰变化对切分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启动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厚粲  舒华 《心理学报》1989,22(3):62-67
本研究使用启动命名法,对汉字读音过程中的音似和形似启动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音和形都相似的启动字和目标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启动效应。关于字音和字形的相对作用,在本研究中音似启动效应显著,表明汉语读者的心理词典结构中存在着语音联结通路。形似启动效应不显著,但字形的启动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命名法和量表评定法,分别对235个图形的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视觉复杂性进行了测试。被试为142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结果发现,除命名一致性指标相对较低外,其它三项指标与国外研究结果很接近,表明这套图形基本上是适合我国被试的。相关分析表明,四项指标是不同质的,它们的设置是必要的。其中,熟悉性和命名一致性两个指标是在各种图形实验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backward walking represented a simple temporal reversal of forward walking and, henc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a reversed cycling of the same group of neurons. Electromyographic (EMG), joint angle, joint moment, and joint muscle power patterns were compared for forward and backward walking, in 6 subjects. The joint angle patterns with the time-base of the backward walking reversed were similar,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ankle. The moment patterns were similar except for the knee, whereas the joint muscle powers were almost reversed-polarity images of each other. This suggests that somewhat similar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s could be used to produce both modes of locomotion, but the temporal cycling of muscle contraction would be reversed: Concentric muscle activity in forward walking would become eccentric activity in backward walking, and visa versa. The EMG results generally supported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indices (heart rate, perspiration quantity, finger plethysmograph curves, and facial expression) and subjective indices (sensory and emotional subject reports) were recorded for 25 young Chinese adults (16 men, 9 women) during and after the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a strong pain stimulus and either foot classical (alloneural points Tsusanli and Yanglingchuan) or hand classical (alloneural points Hegu and Neiguan) acupuncture. Both forms of acupuncture were equally effective, showing that stimulation of the same nerve is not essential for pain relief. Acupuncture assuaged the emotional, but not the sensory, response to the painful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