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1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10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In their paper “Do Bilinguals Automatically Activate Their Native Language When They Are Not Using it?”, Costa, Pannunzi, Deco, and Pickering (Cognitive Science, 2017) proposed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ierry and Wu's (2004, 2007) finding of native language‐based (Chinese, L1) ERP effects when they tested Chinese–English late bilinguals exclusively in their second language (English, L2). Using simulations in a six‐node Hebbian learning model (three L1 nodes, three L2 nodes), Costa et al. suggested that form overlaps in L1 between otherwise unrelated words create a per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L2 translations. In this scenario, words in the nascent L2 lexicon overlapping in their L1 translations would become linked during learning because of the form overlap in L1; once the L2 words are learned,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them would be sufficient to generate robust, apparently “L1‐mediated” priming without requiring any activation of L1 translations. Costa et al. contend that links between L2 words remain beyond the learning phase, even after links to L1 representations have been severed, and thus that their model affords an alternative account to (but not a rebuttal of) Thierry and Wu's claim of language non‐selective activation—or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in late bilinguals. In this response, we build on Costa et al.'s original simulation code, showing that it can only reproduce L1‐independent priming when implementing the L1 disconnection in their particular way. By contrast, when severing inter‐language connections bidirectionally, their model fails to retain any sizeable influence of L1 form overlap on L2 activations. The model is not the theory, however, and we discuss several issues that wou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further attempts to model language non‐selective activation in late bilinguals.  相似文献   
142.
刘叶涛  张家龙 《哲学研究》2012,(2):73-79,129
<正>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但到  相似文献   
143.
该研究采用自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对26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画图表征策略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学习情况筛选出掌握了该策略的218名学生,以这些学生为被试,探讨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策略学习后,小学生的画图表征策略水平和数学问题解决成绩均显著高于策略学习前。(2)画图表征策略通过元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4.
采用"预警提示-目标探测"范式,对视觉刺激探测的警觉性注意特征进行初步探索。实验一表明,随着预备到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interstimulus interval,ISI)变化,固定位置上探测目标刺激的速度也随之变化,并且对大概率刺激的探测更快,表现出了警觉性注意的稳定性和选择性特征。实验二进一步考察了目标刺激在不同ISI和不同空间位置的情况,除发现与实验一相似的结果以外,被试探测目标刺激的速度随注意视角增大而下降,表现出了警觉性注意的集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5.
乐国安  张艺  陈浩 《心理学探新》2012,32(2):146-152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以全国30所高校5000多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在性别、奖学金获得次数、学生干部经历、出生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主客观条件中的性别、学校性质、创业兴趣、创意能力改善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认知的引入对于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均有增量效度,能够在个体的主客观条件以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在大学生认知中,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由客观背景资源、主观能力经验和外部宏观环境3个因子组成,其中主观能力经验的作用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6.
本文针对1例伴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案进行循证分析.首先,笔者评估该患者术前的生理情况,对围术期可能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预测.然后,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上述问题,进行证据检索和评价.最后,根据循证依据为该患者选择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47.
CD147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细胞表面均有表达,在生殖、机体发育、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了肿瘤浸润转移等多种病理过程,由于其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而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目前已成为研究肿瘤浸润与复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8.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9.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为被试,考察词切分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研究表明:(1)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字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效果相同.(2)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句子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表明学困生更依赖文本的低水平信息.文章最后探讨了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相似文献   
150.
张俊  邹泓 《心理学探新》2012,(4):376-383
该研究以37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理财教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部分符合Shim(1996)提出的二阶模型(包括质量导向、非理性导向、享乐导向和价格导向等四个二阶因子);(2)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品牌导向上高于女生,在流行导向和娱乐导向上低于女生;(3)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可划分为决策随意型、决策紊乱型、决策理智型和决策实惠型;(4)父母消极的理财教育方式会导致中学生形成非理性导向或享乐导向的消费决策风格,而积极的教育引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中学生的非理性决策风格,促进其形成质量导向的决策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