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wo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solving novel conceptual combination problems could enhance performance in a subsequent test of creativity. The evidence also showed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solving novel conceptual combination problems were mediated in part by the use of novel conceptual combination strategies.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novel conceptual combination training on divergent thinking was found only among males, probably because the creativity measu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was biased against female participants.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surveys 489 undergraduates in Beijing, Guangzhou, Hong Kong and Taipei about their nomination of most creative Chinese people in history and in modern times. Politicians were nominated by all four samples as being the most creative individual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Scientists and inventors ranked second in position. Taken together, they occupy over 90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ominations. Artists, musicians and businessmen are rarely nominat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asons given for nominating these people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creativity. This finding is attributed to a strong utilitarian view of creativity that lies in Chinese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They are much more concerned with a creator's social influence or contribution in society than with his or her innovativeness in thinking.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ddressing som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issue.  相似文献   
83.
信任被破坏后如何修复是当前信任研究中未解的问题之一。有效的信任修复应关注整个关系, 包括信任、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修复结果可能出现矛盾状态, 且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被彻底修复。现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理论过程主要有归因、社会平衡和结构, 其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单方向交互作用的转换, 当前研究更关注修复策略与修复效果之间的调节变量。今后研究应重视归因、人际和结构过程的整合, 尝试结合现场跟踪研究和个案研究以提高结果的外部效度, 以及考虑时间、社会情景和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4.
调节定向的测量维度及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FQ、B IS/BAS和LOT-R对331名企业新员工和920名在校大学生施测,以探讨H iggins等提出的调节定向测量维度在中国文化中的适应性及其问卷(RFQ)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1)在删除1个偏重从策略角度测量调节定向的项目后,得到由10个项目组成的调节定向问卷,可有效测量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两个基本维度;(2)调节定向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区分效度,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85.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以294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考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在中学阶段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态度、爱好、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6个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从初中到高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初一到初二、从高一到高二的发展变化不大,从初二到高一普遍表现出自我表露的明显而快速的发展。从初二到高一是中学生自我表露发展的转折年龄。(2)中学生在自我表露各个维度的表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爱好和学习上表露的最多,其次是态度与个性,身体与金钱表露得最少。(3)在中学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中,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6.
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秋海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69-1376
人类的语言功能不仅仅基于以额叶、颞叶为代表的语言脑区灰质皮层的激活,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脑区之间白质纤维束的连接。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 基于核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语言认知领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研究上的应用, 可以将其与行为测查、功能定位成像、功能连接、全脑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来共同研究语言认知, 进而从脑结构的角度来探究语言与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为检验西方进化心理学家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依同样方法对天津的653份征婚启事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五个操作性假设基本未获得验证;(2)年龄变量较婚姻状态变量对择偶策略的选择具有更强预测力;(3)进化心理学的某些重要假设,如男性身高优势假设获得了验证.结论进化心理学意义上的择偶心理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在中国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8.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社区心理学需要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进理论建设;以新时代社区心理建设为场域,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新时代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路径,助推人民共同富裕。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需要关注新时代社区发展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提出解决中国社区发展问题的中国办法和中国方案,努力推进中国社区心理学新形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89.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 如何推进绿色消费这一举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对于物质主义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得出了矛盾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 本研究以绿色产品本身的特征(炫耀性/非炫耀性)为切入点, 首先考察物质主义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 即绿色产品炫耀性的调节作用, 然后进一步探究物质主义促进炫耀性绿色消费及抑制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接触的干预研究, 以期为解决现有研究分歧提供全新的思路, 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引导绿色消费提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0.
作为新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已在全国诸多地区展开试点.时此,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患者对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改革举措并无太多认识,但多数患者持支持态度.与此同时,患者也表达了他们对该举措利弊的一些看法,希望该举措得到很好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