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72篇
  70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自我知觉积极偏向的理论解释和意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凌 《心理科学》2004,27(4):1013-1015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人在进行自我知觉时的积极偏向,并提出各种观点对其进行解释和论证;许多实证研究也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种乐观偏向的适应意义。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和梳理,介绍了自我增强的动机、自尊的需要和实现趋向等理论观点;并概括出这一积极偏向在提高行为动机和成就表现、消除不良情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42.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izing quotient (SQ) developed by Baron‐Cohen (2003) a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studies. Furthermore, we examine the notion that the ability to systemize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intelligence. In Studies 1 and 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SQ. Study 3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izing, mental rotation and intelligence. Studies 1 and 2 indicate that the SQ does not possess a unifactorial structure but is best considered as four related factors; Study 3 found that SQ was not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although mental rotation was. A four factor structure using fewer items was a better fit for the data than either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SQ or Wakabayashi et al.'s (2006) revised version.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pport Baron‐Cohen's view that SQ is not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Although mental rotation is correlated to SQ, it is not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SQ. The problems of self‐repor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measuring systemizing.  相似文献   
243.
内—外倾人格(即外倾性)是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该特质不但影响人类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还与焦虑、冲动等情绪—行为障碍的产生有密切关联。在以往研究中,外倾性与情绪健康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内—外倾人格对情绪事件易感性的影响,如外倾人格得分的增高伴随着对奖赏刺激更强的积极情绪反应水平。然而,上述联系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倾性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特点导致。因此,可通过系统操纵外倾性人格因素与情绪调节方式,从外倾性人格特质对情绪调节方式及调节效果影响的角度,深入探讨外倾性和人类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拟综合使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EEG/ERP 与 fMRI 手段,开展如下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1)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及内、外倾人群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2)外倾性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的生理变化、时间进程及神经基础与内—外倾人格的关系;3)情绪稳定性不同的内、外倾人群其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脑机制研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深化对情绪与人格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情绪障碍的治疗及相关疗法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4.
耳蜗退行性病变所致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决策方面阐述耳蜗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进展,为耳蜗退行性病变所致的耳聋、耳鸣等疾病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对策制定提供参考。旨在干预耳蜗退行病变,降低其发生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5.
抗战时期四川教会卫生力量参与公共卫生事业是一种政府在公共卫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向教会"借力"的行为.教会卫生力量对公共卫生的参与主要表现在疫病防控、空袭救护、医药治疗三个方面,其缓解了民众医疗卫生需求与公共卫生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这一历史现象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46.
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只要做到旱发现、早诊断、旱治疗,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认真地做好宫颈癌的普查和随诊,能够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为宫颈液基细胞学设备简单,方法便利,阳性检出率高,目前已成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宫颈癌普查的重要手段.提倡宫颈癌的普查是对全社会育龄妇女健康的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全社会的妇女都应享有这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47.
刘一明所著《西游原旨》,以"金丹大道"贯通全书,是清代《西游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由于"金丹"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周易参同契》所构建的象数易理体系,因此,揭示《西游记》与象数易理的内在关系,成为刘一明《西游原旨》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人"、"名"、"数"、"事"四个方面,对《西游原旨》中卦爻象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48.
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心理科学》2005,28(3):699-701
运用沃特期-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相关条目,评估81名寄宿制幼儿园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水平,并用自编问卷回溯幼儿三岁前的养育经验及相关基本信息。结果显示: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总体上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母子依恋总分较高;女孩、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与母亲直接相关的依恋分数都较高;高年级及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一般行为倾向上表现更为积极;断奶和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无暇或不能全心全意陪伴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对陌生人的兴趣和接近性更强;而喂养方式、母亲实际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及早期与母亲的分离经验,未发现对各依恋指标的显著性影响。提示:早期养育中,母亲对孩子的主观感情倾向和相处质量,更有利于增进母子依恋及相关积极行为;了解孩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9.
寄托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瑜  佘凌 《心理科学》2007,30(2):337-340,284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160名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一些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最后从社会交往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0.
大地伦理不但为环境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整体主义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是,该思想受到诸多责难.其中,最大挑战是批判者称其为环境法西斯主义.如何回应环境法西斯主义的问题是坚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克里考特以类型学的方法分析了大地伦理与仁慈的道德主义、伦理的人道主义三者之间关系,并通过二阶原则补充了整体主义的一阶原则,有力地捍卫了大地伦理.本文试图通过克里考特的类型学与二阶原则的研究,试图揭示大地伦理不是环境法西斯主义,以及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如何获得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