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51.
隐喻是用一种具体、熟悉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一种抽象、不熟悉的概念的语言形式和认知方式,因其在心理治疗中可以有效传递治疗信息而被治疗师们广泛使用。早期的隐喻理论阐述了隐喻具有高创造性和增强长时记忆的认知加工优势,虽然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在治疗过程中对使用来访者还是治疗师产生的隐喻各有侧重,但它们都认为隐喻可以通过高创造性的内容、形成更优的长时记忆以及带来高度的认知卷入来帮助咨访双方有效加工、传递和保存治疗信息。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治疗性隐喻在无意识水平上的意义交换产生的顿悟过程,认知行为疗法既强调隐喻可以促进认知图式的重构,也强调其组块性和形象性产生的记忆功能,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隐喻传递信息时具有非评判、非分析、直觉经验的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发生改变,后现代疗法中强调让来访者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发展出一种形象性或象征性表达,让来访者产生更具有功能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治疗性隐喻具备了跨越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广泛认同基础。在实证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索在某种治疗方法中加入隐喻是否会有更佳的治疗效果,其中使用CBT作为框架的研究最为集中,有些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在缓解心理症状方面优于常规干预,也有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和非隐喻干预都可以有效缓解被试的心理痛苦,因此虽然没有获得十分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证明了在心理治疗中使用隐喻是有效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治疗性隐喻起效的心理神经机制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也有效观测到了隐喻理论中提出的认知加工优势,包括隐喻的高创造性可以诱发顿悟(并伴随杏仁核、海马、梭状回等特异性神经网络的显著激活)、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隐喻内容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治疗持续发挥作用,以及隐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认知卷入程度进而带来更大程度的认知改变。综上,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证据上,治疗性隐喻都是一种具有独特认知加工优势的认知工具和治疗信息传递途径。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设置对照组、增加隐喻特异性的效果衡量指标以及探索其他可能的心理机制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最后,对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更好的使用隐喻以及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52.
估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能够为心理健康政策完善和教育活动开展提供证据支持。对2010~2020年我国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 结果表明, 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 近10年, 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 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 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是导致检出率大小不一的关键因素; 整体而言, 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西部和东部大学生; 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未来应重视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并确定检出标准, 同时据此积极开展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与控制。  相似文献   
553.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cross‐domain concept mapping with an emphasis on brain functions, and 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oss‐domain concept mapping. Sixty‐nine seventh grad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hich employed two 50–minute instructional sess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the seventh graders may lack the awareness or ability to integrate knowledge and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ir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s; (b) creative think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concept mapping share similar capacities; and (c) cross‐domain concept mapping, which fosters cross‐domai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s, can be an efficient mental tool in understanding a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cademic learning.  相似文献   
554.
本研究目的是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研究对象为76名4岁儿童(男25,女51),让他们在实验室中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对录像材料的编码分为四个维度:对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事件内容的丰富性、表述的主动性以及讲述时的身体姿态。结果表明:(1)儿童在对过去事件做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2)在进行自传式回忆时,儿童每人平均说出1 7个事件,25个字。(3)4岁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对过去事件进行自传式回忆的能力表现接近于正态分布。(4)4岁儿童自传式表达的主动性与顺序性及含字量之间,事件个数与含字量及顺序性之间,顺序性与体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55.
乾坤二卦体现了宇宙创化、生生之本,亦显示了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这时空观与西方传统的时空观不同,而与现代科学思想不相违,且比现代科学思想更具深刻哲学之意涵.  相似文献   
556.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简称TMT)认为,死亡恐惧为人类发展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问题,多重机制因此进化而来以维护心理平衡。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TMT的基本假设,但在解释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的动机上还存在争议。该文首先介绍了由文化世界观、自尊及亲密关系组成的三重防御系统,之后重点评述了批评者从认知闭合、意义维持、联结动机以及控制等视角对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真实动机做出的新的阐释,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当尝试将死亡觉知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所引发的不同效应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557.
于静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82-1188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常采用故事法对儿童的公平认知进行研究,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对已有的矛盾性结论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公平行为的内团体偏差效应、公平的本质是意图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以及心理理论与公平行为的关系等问题。最后,该文指出今后对儿童公平行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8.
背景行动理论是职业生涯研究中的新理论。此理论以人类职业行动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1)人类的职业行动在本质上都是意向性和目标指向的;(2)应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人们的职业观念、解释和选择;(3)职业是社会建构的。行动-项目质性方法基于此理论产生,从外显行为、内在过程和社会意义三方面收集职业行动的完整信息。背景行动理论对职业行动、发展过程及社会意义的认识为职业生涯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59.
论文以摩尔自然主义谬误概念为出发点,指出摩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是不恰当的,并分析了摩尔对康德的误解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康德以理性事实概念为基础,解决了关于善与道德法则的关系,并为善的概念之阐明开辟了新的视野;康德的理性事实概念学说超越了从"是"到"应该"规范伦理学的思路,以及自然主义谬误所指出的错误路径,指出"应该"作为定言命令是被给予的而非被推导的,从而为规范伦理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60.
大致来说,就信仰群体而言,佛教的中国化既包括在王公贵族、中上层僧侣、知识分子等精英层面的中国化,也包括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上的中国化。相对于精英阶层的佛教中国化,民众的佛教信仰及其修行从一个更加宽广、细腻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佛教繁荣的唐宋时代,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石刻和古代文献为资料,考察唐宋时代民众的神灵信仰,以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佛教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