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1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 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 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 达36%~57%, 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 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 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 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 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 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 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42.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443.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被欺负、自尊、情绪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网络被欺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负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情绪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网络被欺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4.
问题行为作为儿童期的异常行为妨碍儿童正常的社会适应, 通常包括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儿童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成因亦源于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 从气质的四个维度出发(积极情感/接近、恐惧/行为抑制、愤怒/烦躁、努力控制)分析了情绪调节与常见调节策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相应的情绪调节训练干预。未来研究应结合儿童气质特征, 深入探讨气质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儿童情绪调节以及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并在纵向研究中加入神经生理相关技术, 考察三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此外还应开展国内本土化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问题行为儿童的实践干预方案, 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45.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58篇, 含58个独立样本, 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5, 95%CI为[-0.39, -0.31]),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46.
在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D-CAT)中, 被试对每个属性的掌握概率更直接地反映了被试能力的当前估计值。因此, 基于被试的属性掌握概率来构建选题策略, 选择最能改变被试属性掌握概率的题目作为下一个测验项目, 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本文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数据生成模式进行探索,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假设属性间相互独立,在定长(长度为16)、变长(长度为16或后验属性掌握模式概率达到0.8)以及短测验(长度分别为4、6、8、10)的情况下, 基于属性掌握概率的选题策略PPWKL和PHKL有较好的分类准确率, 在题目曝光率, 题库使用均匀性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与研究较多的PWKL、HKL等策略相比, 也略有优势; 当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时, 在定长、变长以及较短的测验条件下, 基于PHKL和MI的测验对知识状态估计精度较好, 基于PPWKL和PHKL的测验综合表现占优。  相似文献   
447.
余俊宣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61-1069
自私的传递效应指遭遇他人自私对待的个体也自私地对待无辜他人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示范性规范、心理权利起着中介作用, 个体的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 以及情境中的道德凸显和匿名性起着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多关注个体如何惩罚与报复直接伤害自己的自私者, 较少关注自私行为的受害者如何对待无辜的第三方。未来研究可关注他人自私如何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 如普遍信任和道德判断, 进而影响其对待无辜者的态度与行为, 并且澄清情绪及共情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国家认同再次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化到底是削弱国家认同还是增强国家认同, 不仅与国家认同的具体内容有关, 还受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影响。同时, 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 不仅受到群体规模的影响, 国家认同内容也起着调节作用。人们越是基于语言、宗教、文化等族群特质来界定国家身份, 对外群体的态度越消极; 越是基于公民特质来界定国家身份, 对外群体的态度越积极。今后应该整合国家认同的内容、厘清国家认同的发展轨迹、拓展国家认同的研究方法以及开展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449.
赵宇晗  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24-1934
人格是影响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不同, 人格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当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影响, 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有关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逐渐清晰, 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多争议。未来可以在人格的稳定性及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人格对认知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跨文化研究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继续深化, 以获取对该研究问题更科学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50.
张琨  方平  姜媛  于悦  欧阳恒磊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28-1636
几十年来, 内疚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其研究多从儿童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而近些年,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内疚的道德层面, 即关注人际交往或社会事件中情绪的道德价值。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绪, 是伴随道德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维持和修复社会关系以及情绪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文章从道德视角对内疚的界定、产生机制、行为反应以及亲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以期为国内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