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检索2005年1月~2012年6月讨论伦理委员会监管问题的论文,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历年发文篇数变化情况、发文地区、作者所属机构、发表物、引证情况、监管内容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伦理委员会监管制度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集中在监管主体、运作机制、法律法规、认证制度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2.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3.
在日常生活中,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话语总是更容易偏离当前话题,而且内容比较冗余,这种现象就是偏题言语的老化。语用改变假设认为是老年人沟通目标的改变导致其偏题言语的增多,该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释在自传式话题上的偏题现象,但很难解释在不涉及沟通目标改变的任务上出现的偏题言语。抑制缺陷理论则认为老年人的偏题言语与其在抑制无关信息能力上的缺陷密切相关,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在一般话题上出现的偏题言语,但没有将抑制在偏题言语老化现象上的作用机制阐释得很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偏题言语的具体老化机制,以期为改善老年期的偏题言语现象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4.
殷融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4,46(9):1331-1346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水平上考察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 探讨了黑白视知觉对道德认知的影响。实验1a发现, 在词汇选择任务中被试倾向于判断白色希腊文词汇具有道德意义, 判断黑色希腊文词汇具有不道德意义。实验1b通过词性判断任务表明, 当道德词以白色呈现、不道德词以黑色呈现时被试的判断反应更快。实验2显示, 当将道德两难故事呈现在黑色背景上时, 相比于呈现在白色背景上, 被试会在道德评判任务中将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3通过情境实验发现, 相比明亮环境, 在黑暗环境中完成实验的被试会更倾向于认为他人会不公正地对待自己。研究证明, 黑白颜色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存在心理现实性, 黑白颜色刺激知觉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作用, 且环境的亮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道德相关问题的认知判断。  相似文献   
75.
白学军  尹莎莎  杨海波  吕勇  胡伟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1,43(10):1103-1113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 通过记录\16名被试在长短两种时间间隔(ISI)条件和有效、中性、无效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 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认知过程和脑机制。结果发现:(1)无论ISI长或短, 有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相同)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不同)。(2)有效信息条件下的额区P2波幅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不出现在搜索序列中); 枕区P1、N1波幅和潜伏期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短ISI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下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大于无效信息条件; 长ISI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小于无效信息条件。表明当目标出现在与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客体中时, 激活了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优先捕获注意; 同时ISI变化对此过程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6.
集群行为是个体以群体成员身份参与的以改善群体地位为目标的行动。近年来, 西方心理学在集群行为领域的研究开始呈现差异化分析比较的研究趋势。根据行为模式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可将集群行为分为常规集群行为与违规集群行为。根据参与群体的社会地位, 可将集群行为分为弱势群体集群行为与优势群体集群行为。根据集群行为的成就, 可将结果分为“成功”与“失败”两类。不同类型集群行为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前因变量及发展趋势具有很大差异。今后的研究应探明不同类型集群行为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结合。  相似文献   
77.
大肠癌的治疗应采用一种无缝的连接方式将姑息治疗与抗肿瘤治疗整合在一起。姑息医学的采用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以期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尊重生命价值,体现医学本质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8.
当前"医患共同体"的构建应当回归"德性基础主义"的建构路径。德性论思想从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构筑和谐"医患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及意义。在和谐"医患共同体"的实际构建中德性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环境和谐"的德性建构、"文化和谐"的德性塑造、"医疗和谐"的德性创设、"生命和谐"的德性构造。  相似文献   
79.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美国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 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种族和民族特征等信息, 促进子女社会适应的过程。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等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内容和时机。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模型的建构, 使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许多研究得以整合到一个研究范畴之下, 反映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0.
所谓长度效应指随着加工长度的变化, 时距加工机制在认知或神经层面会表现出不一致。近20年来, 关于时距加工是否会出现长度效应存在共同机制假设和差异机制假设两种观点。共同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的时距加工认知或神经机制相同, 且该机制可被标量计时模型解释; 而差异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时距加工的认知或神经机制存在差异, 2~3s、1s、1/2s及1/3s等是区别不同机制的分界位置。文章还指出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即已获证据的可靠性问题、判定标准的多元化问题、分界位置的确定性问题及理论模型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