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正念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以及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9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正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无聊倾向在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正念通过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倾向所起的间接效应受到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即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高的大学生而言,该间接效应在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正念如何与手机成瘾倾向相联系,以及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在何种条件下更强或更弱。这对于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自尊影响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然而由于能动性特质自我评价能够预测自尊,高自尊的个体拥有更高的能动性自我评价,因此自尊对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的影响是否只体现在能动性特质维度上还未可知。60名女被试分别评价高、低吸引力女性目标在能动性和社群性人格特质维度上的符合程度。结果发现:能动性维度上,高自尊被试对高吸引力目标在积极特质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评价显著高于低自尊被试,低自尊被试对低吸引力目标在积极特质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评价显著高于高自尊被试;社群性维度上,高、低自尊被试均认为高吸引力目标与积极特质形容词更符合。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对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动性评价上;在社群性评价上,高、低自尊被试都表现出面孔吸引力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93.
图文信息广泛存在于书面材料中,但是图文材料相对呈现位置和熟悉性如何交互影响信息加工效率,及其认知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框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注意、工作记忆、识字量等),考察图文材料呈现位置(横排/竖排)和熟悉性(高/低)对32名儿童(7.89 ±0.30岁)和32名成人(22.67 ±3.48岁)词汇再认的影响。结果显示:(1)总体上,低熟悉性词汇在图文横排呈现时再认正确率较高,但高熟悉性词汇不受位置影响;(2)儿童对高熟悉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较高,但成人对低熟悉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较高;(3)儿童识字量越大,词汇再认速度越快;成人注意力、工作记忆广度、识字量成绩越高,再认正确率越高。结果表明,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外在负荷(呈现位置)和内在负荷(熟悉性)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即外在负荷显著影响高内在负荷信息的加工,但对低内在负荷信息的加工影响较弱,验证了认知负荷理论。本研究成果为不同难度水平的教材排版设计和词汇识别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老子认为,人性是源于道的朴,具有主动性、柔弱性、复归倾向和自我意识。水性兼具人性和道性。圣人的人格是水性人格,其结构包括“食母”需要、质朴的自我意识和柔弱处世三个组成部分。在环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之下,个体通过致虚守静和以“重静”规约“轻躁”的努力,就可以形成水性人格。老子的水性人格理论,对于人格理论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但目前对于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还未有研究涉及。近年来,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兴起, 揭示影响心理行为的表观遗传机制现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环境与基因组之间的纽带, 表观遗传学研究为揭示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提供了机遇。本研究以多巴胺相关基因、家庭环境以及两者对于创造力的交互作用为切入点, 对影响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进行考察, 并在此基础之上, 对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多巴胺相关基因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关系的系统考察, 筛选出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有关的基因; (2)对筛选出的基因, 进一步考察其甲基化模式在家庭环境及其遗传多态性与家庭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 深化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96.
已有研究发现物体识别存在视角依赖效应,那么在真实物体搜索中是否也存在视角依赖效应呢?本研究采用物体阵列搜索任务,通过眼动技术探讨真实物体搜索中的视角依赖效应及其来源。结果发现:(1)图片提示的搜索绩效优于名称提示;(2)以名称提示时,常规视角的搜索绩效高于新异视角,与新异视角相比,以常规视角呈现的目标物体在扫描和确认阶段的注视点数较少且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视角依赖效应;(3)以图片为提示时,搜索绩效与视角无关。由此可见,在以名称提示的物体搜索中,常规视角比新异视角条件下的注意引导更高效,对目标物体的确认也更快,扫描和确认阶段均存在视角依赖效应,支持目标模板的双功能理论。  相似文献   
997.
基于进化领域的生命史理论,采用两种实验启动的途径探讨性别比、童年经济状况和女性长短期择偶偏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女性在长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爸爸”和“好资源”,在短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基因”;性别比在女性长期择偶的“好爸爸”偏好上具有显著主效应,在“女多男少”情境下女性对“好爸爸”的偏好水平会较“男多女少”时明显提高;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在女性长期择偶“好爸爸”偏好上的交互效应显著:童年贫穷女性在“女多”情境下会明显提高对长期择偶“好爸爸”的偏好水平,童年富裕女性在性别失衡情境下对长期“好爸爸”的偏好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98.
社会贴现指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利他行为随着个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现象。其研究任务首次将社会距离进行了量化,以个体愿意舍弃金额的数量换取他人获得定额的行为作为利他的标准。解释水平理论为社会贴现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解释了其内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从自我结构的角度对社会贴现进行解释,也可以尝试使用社会支持相关的指标代替金钱,以避免金钱概念的启动所导致个体偏向自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9.

Most 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group differences in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and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group differences in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in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n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 across personality styles (combined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in a sample of 1120 female and 745 male Chines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demographics factors, MacArthur Scale, BFI personality scale and self-rated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 with interpersonal, health, political,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positively, extraversion positively, and neuroticism negatively predicted six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s.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but neither extraversion nor neuroticism alone moderated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n six domains of life satisfaction. Higher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relate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for respondents with high extraversion and low neuroticism. Taking together, from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upport to extend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domain-specific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000.
Three experiments examined how people reason about what is possible or necessary when a conditional is tru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indicate whether it was necessary, possible or impossible for a specific instance to conform to one of the truth-table cases (pq, p¬q, ¬pq and ¬p¬q) (¬ = not), given the truth of the conditional. It was found that most participants, inconsistently, judged the pq case as necessary but the ¬pq or ¬p¬q cases as possible. Logically, these two kinds of judgments are contradictory. Moreover, a true conditional doesn’t imply that a specific instance under the conditional must be pq . Therefore, people demonstrate a necessity illusion for pq cases which contradicts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possibility of ¬pq or ¬p¬q cases. Existing accounts of conditionals are unable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necessity illusion. We propose an inference dissociation account and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necessity il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