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n maladaptive respects, perfectionism reflects an individual’s concern over making mistakes and doubting the quality of his or her own actions excessively, which would affect one’s emo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eural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perfectionism and negative affect. In this study, voxel-based morphometry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brain regions underl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fectionism, which was measured by the Chines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CFMPS), in a large sample of nonclinical young adul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subdimensions of the perfectionism, concern over mistakes (CM) and doubts about actions (DA), wer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lf-report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 well as the gray matter volume (GMV)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a pivotal brain region in cognitive control, affective state, and regulation. Moreover, CM, DA, and organization scores were respec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tributed brain regions involved in multiple cognitive and emotion processes. Our results furthermore revealed that the score of DA acted a mediation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MV of ACC and self-rating negative affec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might suggest the neuroanatomical basis of perfectionism and the association among the perfectionism, negative emotion, and brain architecture. This study emphasized that perfectionism c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arousal of negative affect.  相似文献   
32.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33.
安慰剂的治疗作用早已被人们认识,但是对于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却一直存在争议.在循证医学兴起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安慰剂的作用及不足,以及在临床试验中应该如何应用安慰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邱林  郑雪 《应用心理学》2005,11(4):330-335,353
以23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主观幸福感(SWB)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表明,SWB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相关的维度构成,而且它们可以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外倾和神经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情感的主要预测指标是外倾,神经质则是消极情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而外倾和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相同的预测力。情感平衡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5.
就医学论文标题的英译句式和书写,医学文摘的规格和动词时态的应用,常用句型的表达等等作了一一概述.说明医学标题和文摘的英译不是简单的单词与短语的对应堆积,而是按一定的句式、结构、语法特点,按照医学文摘写作的一些规律组织起来的.  相似文献   
36.
人格特质对选择性加工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5,28(5):1135-1139
采用词性辨别和注意探测任务,考察了神经质和外倾性对选择性加工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试在选择信息时存在特质一致性倾向;(2)在单一刺激条件下,当刺激词呈现时间为0.5s时,高神经质对所有效价词的RT均快于低神经质;而当呈现时间为1.0s时,外倾者比内倾者的反应潜伏期更短4(3)双重刺激条件下的选择性加工偏向比单一刺激条件更明显;(4)在词性辨别任务中.刺激词呈现时间只影响了神经质被试对情绪词的RT;在注意探测任务中,呈现时间对内外倾被试的加工偏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7.
自动情绪调节对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玉昌  隋雪  任延涛 《心理科学》2005,28(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8.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兴贵  何立国  郑雪 《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有的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构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包括2个层次和6个维度。  相似文献   
39.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探讨不同场景下话语的组织方式及话语互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研究立场。它与心理学的对话,在应用上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在理论上补充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加速了"独白"心理学向"对话"心理学的过渡、推动了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话语分析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其反身性和缺乏客观性的特点受到了反对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40.
孔孟思想是典型的德性伦理思想,孔孟德性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主要包括恭、宽、信、敏、惠和仁、义、礼、智、信等德目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孔孟德性思想是现代社会融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是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自律武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博大民族情怀的心理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