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5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116篇
  273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Men often score higher than women do on traits or tendencies marked by hostile dominanc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gender differences. Four studies (total N?=?494 U.S. undergraduates) administered a modified animal preference test in which participants could choose to be predator or prey animals, but not labeled as such. Men were consistently more interested in being predator animals than women were, displaying a sort of hostile dominance in their projective preferences. Predator self-identifications, in turn, mediat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related to hostile dominance. Studies 1 and 2 provided initial evidence for this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variations in interpersonal arrogance, and Studies 3 and 4 extended the model to nonverbal displays and daily life prosociality,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hostile dominance are paralleled by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ring to think about the self in predator-like terms. Accordingly, the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aggressive forms of masculine behavior.  相似文献   
922.
Li H  Wang L  Shi Z  Zhang Y  Wu K  Liu P 《Psychological reports》2010,107(3):733-739
By using 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module of 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MINI) as the gold standard to identify PTSD,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the PTSD Checklist (PCL) as a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in a sample of 152 Chinese victim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96 (SE = .02), and the optimally efficient cutoff score was 44. The findings provide preliminary support of the PCL as a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among Chinese earthquake victims. The present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further PTSD-related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Chinese disaster settings.  相似文献   
923.
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许多人将其比作民族"大熔炉"。移民们不仅将基督教三大分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带进了美国,也将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带到了美国。此外,美国还存在着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摩门教和难以计数的小型宗教派别。在这个宗教多元的国度里,如此多的教派何以能够和谐共处?本文从政教分离、司法独立、崇尚教育、法律完备、移民的美国化、慈善机构的作用以及美国社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924.
925.
926.
中文笔迹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加艳  郑全全  时勘 《心理科学》2005,28(2):442-443,441
对中文笔迹分析研究进展的探讨有利于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笔迹分析的概念和可行性,重点从笔迹与人格、笔迹与性别等方面介绍了中文笔迹分析的实证研究。最后,讨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27.
儒墨在公共伦理规范上的转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萍 《学海》2006,(5):105-109
论文从社会秩序层面探讨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四家在公共规范上的理论转接,以确证孔墨之间与孟荀之间并非对立而不相容。在实质意义上,墨荀并没有否定孔孟的个体内圣之道,而是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群体道德实践方法,从孔孟所重的个体心性修养转接为人际间“客观”、“行成”的规范要求。这为中国传统伦理的转接和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28.
王大伟  刘永芳  毕玉芳 《心理科学》2006,29(2):373-375,372
定向遗忘是关于记忆研究的一种实验范式,也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阐释了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探讨了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定向遗忘可能存在的机制,并结合实证研究论述了定向遗忘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29.
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旻泓  刘爱伦 《心理科学》2006,29(3):631-634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用符合德语读音规则的人造无意义单词(含4~5个音素)为刺激材料,采用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并增设时间变量,比较了在先匹配后编辑,先编辑后匹配,只匹配,只编辑4种不同内隐、外显学习方式下被试对语音规则的掌握。结果表明,语音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内隐与外显结合的学习方式最好。此外,实验证实了语音的内隐学习也存在长时效应。  相似文献   
930.
刘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6,29(6):1354-1358
采用“高校配对比较任务”和“城市配对比较任务”检验Goldstein等2002年提出的推理的再认启发模型,结果证明:人们在相关信息不足、知识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再认启发策略进行推理的比率相当高,并且出现了“少即是多”效应。本研究还探讨了Goldstein等没有考虑的因素,结果发现:在压力作用下,人们仍然会采用再认启发策略进行推理;再认启发中被试会运用无关信息进行推理;在操作时间上也会出现“少即是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