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7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3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本文对比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病人和正常人对成人面部表情辨别的水平,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着表情辨别障碍。病程长、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易出现这种障碍。表情辨别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属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882.
照明性质对辨认色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低亮度的四种色温白光和四种单色光下11种色标的绝对辨认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光下的辨色效果优于色光。红、橙、黄、绿四种单色光中,红光的辨色效果最差。白光中高色温白光比低色温白光的辨色效果好。11种色标在辨认难度上存在差异,红、橙、橙黄、紫四种色标的辨认效果最好,白与黄、黑与深蓝最容易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883.
The activation of phonology during silent Chinese word reading.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role of phonology in silent Chinese compound-character reading was studied in 2 experiments using a semantic relatedness judgment task.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rference from a homophone of a "target" word that was semantically related to an initially presented cue word whether the homophone was orthographically similar to the target or not. This interference was only observed for exact homophones (i.e., those that had the same tone, consonant, and vowel). In addition, the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ly modulated by target or distractor frequency, nor was it restricted to cases of associative priming. Substantial interference was also found from orthographically similar nonhomophones of the targets. Together these data are best accounted for by a model that allows for parallel access of semantics via 2 routes, 1 directly from orthography to semantics and the other from orthography to phonology to semantics.  相似文献   
884.
对变化/分割模型的检验(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前一报告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对变化/分割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实验3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的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的持续时间,操纵段内的项目数;结果显示,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明显影响延迟操作条件下的时距估计,而段内的项目数则不影响对时距的估计。实验4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内的项目数,操纵段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对时距的估计取决于被试所使用的时间标尺。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变化/分割模型只有较高的预测效度,但也有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从认知的观点解释时距估计的影响因素,作者对已提出的分段综合模型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并认为分段综合模型是一个能较完整解释影响人类时距估计的各种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85.
学习成绩差与成绩好学生短时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芬  蒋锋 《心理科学》1999,22(5):411-414
本研究比较了小学1、3、5年级学习成绩好/差学生在图片、数字、词汇记忆上的特点。结果表明:(1)在图片记忆上,两组儿童的成绩没有差异。1、3年级优差生间的差异主要在数字与具体词汇记忆中;5年级两组学生的差异主要在数字与抽象词汇记忆中。(2)从提示/非提示及击中虚假刺激的结果看,两组儿童在记忆上的差异部分地是由于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经过提示,学习不良儿童在数字和词汇记忆上的成绩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886.
6—12岁儿童识图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实验通过让儿童将不同抽象程度及不同角度(0°或180°)的图与模型相匹配,来了解6—12岁儿童在识图能力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考察图的抽象性及图的旋转(180°)对二维和三维匹配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儿童正确和错误反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儿童的识图能力有一个从开始的自我中心性反应到利用标记来反应,最后依靠心理旋转进行反应的发展过程;(2)图的抽象性对识图能力的影响只在识国能力水平较低时起作用;(3)图的旋转对儿童的识图有明显的影响,6岁时儿童已能认识无旋转的图,但直到8岁以后,儿童认识旋转180°的图的能力才有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87.
不同色光背景对白光色貌的影响——同时颜色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双眼匹配法,测试了人眼在不同色光背景的作用下,颜色视觉的变化。测量了色诱导前后白色反应野的色貌位移并表示在国际照明学会(CIE)1931年色度图上。 实验表明:在红、绿、蓝和黄诱导光影响下,白光基本上呈现出接近于这些色光的补色。这种由色诱导引起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补色,而存在着一些偏移。 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视觉过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88.
《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的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静  徐芬 《心理学报》1991,24(4):30-37
本文分析了《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的特点及其在鉴别和诊断学习不良儿童认知缺陷中的作用。该量表由三个分测验和七个项目组成。量表的常模取样于浙江省十个城市的333名1~3年级儿童。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表明:(1)该量表能反映出小学儿童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的趋势;(2)重测信度表明量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该量表有较好的鉴别效度,而且效度检验的结果说明了学习不良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多病源”特征。  相似文献   
889.
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在学习各阶段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慢性埋植技术以电生理学结合行为学的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_3区锥体细胞在明暗辨别反应的建立、巩固、消退和再建立的连续过程中,突触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条件反应的建立过程中,产生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TP);在条件反应的巩固过程中,LTP继续保持;在条件反应的消退过程中,LTP消退;在条件反应的再建立过程中,再次产生LTP。而这种习得性LTP的发展和变化超前于习得性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这是在同一动物身上实现了以往多项工作的连贯性观察,表明在动物学习活动的连贯的迅速改变的各个阶段,海马CA_3区有相应的对条件性行为有制约作用的习得性LTP的发生和改变。它为论证习得性LTP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之一,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90.
A new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in pigeons. Basically, the method involves the repeated presentation of one stimulus preceding the single presentation of a different stimulus that is followed by shock. Stimulus control is assessed by the increase in heart rate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cond stimulus. In Experiment 1,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was explored by determining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thresholds of pigeons at 500, 1000, 2000, and 4000 Hz. Weber fractions comparable to those reported in an earlier study using the conditioned suppression method were obtained. Experiment 2 demonstrated that, contrary to results of earlier studies, auditory temporal patterns can exercise differential stimulus control in pigeons. One stimulus consisted of the presentation (once per second) of a 1000-Hz pure tone of 150 msec duration followed by a 2000-Hz pure tone of equal duration; the other was the same except for the reversed order of the frequency compon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requency pattern and not the loudness pattern of the stimuli was the cue controlling heart-rat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