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5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It has long been taken for granted in modern psychology that access to the unconscious is indirectly gained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trained psychoanalyst, evident in theories of Freud, Jung and others. However, my essay problematizes this very indirectness of access by bringing in a Yogācāra Buddhist formulation of the subliminal mind that offers a direct access. By probing into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liminal mind along the bias of its access, I will argue that the different views of the subliminal consciousnes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models of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We will see that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ranscendence principle in Freud’s and Jung’s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unconscious results in the denial of direct access to the unconscious; only the Buddhist immanence-based formulation provides direct access. This East-West comparative approach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how different models of reasoning, vis-à-vis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can lead to drastically different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practices they instruct.  相似文献   
972.
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及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亚杰的经典认知发展理论堪称典范,但也并非尽如人意,以致20世纪60、70年代其理论经常遭受抨击。文章以对皮亚杰经典理论的批评和质疑为起点,重点介绍皮亚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理论建设,并试图对皮亚杰的新理论做出初步评价。作者认为,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态射、范畴、转换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并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由此,新理论强调了“水平”概念和“意义逻辑”,弱化了早期的“阶段”概念和“命题逻辑”。  相似文献   
973.
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速 《心理科学》2005,28(1):143-145
近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数学学习困难(MD)的研究不断地增加。本文阐述了MD研究的几个主要的方面:MD界定与鉴别的复杂性、工作记忆各个成分对MD的影响、MD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的发展、MD算术策略的特征及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MD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974.
组织支持理论及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该文介绍了Eisenberger等人1986年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的诞生背景,并对组织支持感受这一独立建构的概念,及其与领导一成员交换、心理契约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文章还分析了有关组织支持感受研究中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调节变量。最后归纳了我国开展组织支持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对组织支持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5.
儿童绘图作业内隐学习智力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中性参数程序和绘图作业,让正常智力、轻度智力落后、中度智力落后3组8~12岁右利手儿童接受符合、不符合或与“起始-旋转法则”无关的绘图练习,考察练习对原初行为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违反“起始-旋转法则”的练习使智力落后组被试的绘图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证明内隐学习具有智力独立性;“意识污染”对内隐学习结果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而非单向的;中性参数实验程序能够更好地隐蔽规则学习的实验目的,但不能有效消除意识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6.
郭力平  徐启丽  林琳 《心理科学》2005,28(5):1055-1059
借助2岁儿童图画作品,考察25至75岁儿童对于图画作者能力特点的认知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5岁到55岁的儿童,在本实验情境的图画判断过程中尚不能考虑小年龄图画作者的能力特点,65岁以后儿童的这种能力得到了,发展。研究对儿童理解图画作者能力的心智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7.
徐法超 《现代哲学》2005,(2):102-106
无论再现论还是表现论的文艺观念,都肯定文艺活动的想象性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理解文艺活动的区别特征。而这也同时产生了论证想象活动的真理性的要求,只不过在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和符合论真理观念的限制下,对想象理解还包含着许多内在的困难。本文试图说明这些困难,并指出由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78.
本研究区分了两类数学应用题:非视觉化题目与视觉化题目,采用数学测验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5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视觉空间表征。结果表明:图式表征在非视觉化题目与视觉化题目上都极大地促进了问题解决,图像表征妨碍非视觉化题目的解决但与视觉化题目的解决无关,并提出图式表征和图像表征在两类题目上有不同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解题成绩及图式表征有显著的提高,但图像表征与年级因素无关。差生的图式表征能力很差,而在视觉化题目上使用图像表征显著地多于优生及中等生。在非视觉化题目的非视觉空间表征与图式表征之间的转换灵活性上,优生表现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79.
选取3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以小四、初一、高一、大三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对同一年级而言,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MP、MT、DA、AC)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不同年级而言,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2)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而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衡量个体条件推理能力的高低似乎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980.
人地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地是被动的,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人.先秦时期,《管子》和稷下学者基于传统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天人和谐”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