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7篇 |
免费 | 608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37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233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295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Huaiyu Zhang Delishia M. Pittman Nicole L. Fischer Tomina J. Schwenke Erika R. Carr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2013,22(5):501-519
Childhood maltreatment places individuals, includi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ho are undereducated and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t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ymptoms. Participants were 192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ith a history in the prior year of both a suicide attempt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exposure. They were recruited from a public hospital that provides medical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to mostly low-income patients. A simple mediator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if (a) existential well-being (sense of purpose) or religious well-being (relationship with God)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adult PTSD symptoms. Sequential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determined i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IPV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ational association among the aforementioned variabl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istential well-being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adult PTSD symptoms in a simple mediator model, and existential well-being and recent nonphysical IPV served as sequential multiple mediators of this link. However, religious well-being and physical IPV were not significant mediators.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existential well-be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icidal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IPV. 相似文献
202.
韩国、印尼留学生汉字识别中形音义的激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基于语义的和基于语音的启动范畴判断作业,在不同的SOA条件下,考察了中级汉语水平韩国和印尼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中形音义信息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结果表明,表意文字背景的韩国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中形音义信息激活的时序是字形—字义—字音,拼音文字背景的印尼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中形音义信息激活的时序是字形—字音—字义;高频汉字的语音激活是自动的,印尼留学生的语音激活要早于韩国留学生。母语的认知加工特点影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 相似文献
203.
204.
文化生活脚本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释人对于生活事件的回忆出现的记忆隆起现象,出现了文化生活脚本理论。文化生活脚本是文化上共享、关于重要生活事件发生时间及顺序的知识。它是规范事件的图式,可以用来检索和叙述个人过去经历的过程。文章综述了文化脚本的研究及其进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5.
自我决定能力被认为是残障学生课程和学习指导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培养自我决定能力的发展是促进残障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相关研究美国已成体系而国内始露头角。本研究阅读美国残障人士自我决定相关文献并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自我决定概念起源与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理论模型、教学模型、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文献分析美国自我决定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思考在我国促进残障人士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且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6.
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7.
208.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d the hypothesis that strengthened attainment means–goal association leads to enhanced performance in goal pursuit. We hypothesize that because of the instrumental nature of means–goal association, strengthened associative strength leads to greater instrumentality expectancy of the means, which elicits greater motivation in the pursuit and hence better actual performance. We demonstrated in four studies that when the means is believed to facilitate goal attainment, a strong (vs. weak) means–goal association leads to greater performance in goal pursuit. Conversely, when the means is perceived to undermine goal attainment, a strong (vs. weak) association results in worse performance in goal pursuit. 相似文献
209.
210.
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时间能够独立地改变评价对象的建构水平,从而对对象的不同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个体倾向于用抽象的整体的特征表征时距远的事物,而用具体的局部的特征表征时距近的事物。空间距离不同的评价对象是否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考察时空距离与个人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2(时间距离:明天和十年后)×2(空间距离:近地点和远地点)×2(特征类型:样例特征和类型特征)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征类型对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距离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在远空间距离水平上,时间距离对态度的影响显著,而在近空间距离水平上时间距离对态度的影响不显著;在远空间条件下,时距远的对象优先注意类型化的特征,时距近的对象优先注意样例化特征。最后,在建构水平理论框架内讨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