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PSP), which describes an expressive aspect of perfectionism in the interpersonal domain, is a defensive form of perfectionism that has been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Although existing evidence obtained from Western societies has consistently shown maladaptive functions of PSP,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se patterns are universal remains unanswered. The current research explored 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 of culture by evaluating whether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SP is weaker in Asian societies that encourage the use of defensive interpersonal strategies than in Western societies. Two studies recruiting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 participants were conducted. In Study 1 (= 3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PSP and personal mastery was positive among Chinese participants and was negative among North American participants. In contrast,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PSP and perceived constraints was observed in both cultures. Study 2 (= 295) replicated the findings obtained in Study 1.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PSP and self‐esteem, but not that between PSP and depression, was moderated by participants’ cultural background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both universal and culturally specific patterns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PSP, suggesting that PSP is a complex construct.  相似文献   
103.
陈谢平  谢倩  张进辅 《心理科学》2012,35(3):677-682
影响策略是指个体采取的旨在使他人态度和行为产生预期改变的行为方式。组织情境下的影响策略受动机、场控制和自我监控等因素的影响,对工作绩效、薪酬、晋升和一些积极组织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文侧重介绍了影响策略的结构、测量、前因后果变量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内容,总结了已有研究为管理实践提供的有价值参考,并指出研究方法的有效互补、对基层职员影响策略的关注和基于中国人行为观念的本土化研究是今后探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4.
何琛  解蕴慧  马力 《心理科学》2012,35(4):968-972
本研究探索了压力偏好和任务类型在拖延行为对绩效产生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55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相比偏好压力者,厌恶压力者的工作绩效更容易受到拖延行为的影响;对于复杂任务,拖延对偏好压力者的绩效影响显著低于对厌恶压力者;而对于简单任务,两种类型人的绩效的差别并不明显。结论是,偏好压力者能够减弱拖延行为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尤其对于复杂任务,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5.
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的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对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作为学习时间分配研究热点的基于议程调节模型认为,学习者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建构并执行议程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即学习计划,是学习时间分配的驱动力。该模型强调学习者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着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权衡决策来实现学习目标,包容了以往学习时间分配的经典理论。大量的新近研究支持了基于议程调节模型,并深入地探讨了议程驱动与习惯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学习时间分配权衡过程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双加工机制,探讨个体变量对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的影响,并在更加生态化的情境中考察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07.
“语义错觉效应”是指读者在加工某些语义违例句子时,会暂时性地产生语义合理错觉,而只有通过继续加工或者再加工才能辨别出错误的现象,在脑电成分上表现为没有出现N400效应,却出现P600效应。“语义错觉效应”对传统的句子加工理论模型以及N400和P600的特异性功能意义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讨论此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句子加工模型,各模型对语义和句法加工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对语义和句法通道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并对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读。目前研究对N400功能的解释存在语义整合观和词汇激活观的分歧,而对P600功能的解释则从传统的句法功能转换到了更宽泛的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关注词汇语义关系和跨语言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句子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8.
Job search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people’s careers and is especially critical for unemployed individuals. The current study surveyed a sample of 328 unemployed job seekers in China to test hypothese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ction-state orientation theory. Results of the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as effective in modeling job-search intention and job-search intensity. Action-state orientation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 and inten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and intensity. The current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ory process of job search and reemployment for Chinese unemployed job seekers.  相似文献   
109.
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晶  龚海梅  谢作灿  丁洁 《心理科学》2002,25(3):303-306
通过对13个班级共67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选择出194名高中生作为被试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尊水平、自信程度和语言能力对学生的异性交往行为水平有着重要影响。(2)外貌与体能在学生异性交往中影响不大。(3)高中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和认知失调。(4)对异性交往行为的归因表明,学校环境和学生自己在异性交往中的努力程度,会对异性交往及其效果产生影响。(5)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程度,对异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我国正步入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公民自治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的重要特征.因此公民社会里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也应从公民道德自治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公民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公民自愿组织的出现与存在.这些组织具有特定的伦理功能.这些功能表明这些组织既是公民道德实现自治的平台,也是我国公共生活领域公民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