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3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作为学习时间分配研究热点的基于议程调节模型认为,学习者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建构并执行议程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即学习计划,是学习时间分配的驱动力。该模型强调学习者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着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权衡决策来实现学习目标,包容了以往学习时间分配的经典理论。大量的新近研究支持了基于议程调节模型,并深入地探讨了议程驱动与习惯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学习时间分配权衡过程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双加工机制,探讨个体变量对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的影响,并在更加生态化的情境中考察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2.
自二十世纪60年代Edwards首次用实验研究人类推理是否遵循贝叶斯规则以来,国内外贝叶斯推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困境:对影响贝叶斯推理的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研究未成体系,解释理论莫衷一是。未来的研究应该重新审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系统整合和多角度分析影响贝叶斯推理的因素,尝试以三重加工心智模型解释人类贝叶斯推理行为,并对以往的解释理论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类不确定性决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3.
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的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对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4.
人眼深度运动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是通过检测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本文在心理物理学实验基础上,揭示该机制的数学与生理学实现形式。视觉系统中存在对视平面内的相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构成深度运动的检测机制,产生单眼深度运动知觉与双眼深度运动知觉。在心理学上,视觉利用物体视角变化及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判断深度运动。文中还初步讨论了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与蜜蜂,家蝇等昆虫的深度运动知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5.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老年人与青年人加工情绪图片过程中的注意偏向及再认成绩。给被试同时呈现积极、中性及消极情绪图片,分为注意和记忆两部分任务。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表现出对积极图片更大的注意偏向,且在随后的再认过程中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更高。结果支持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说明中国老年人同样存在“积极效应”,情绪加工过程中能够通过选择偏爱的积极情绪信息来适应老化。  相似文献   
116.
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个实验中,使用DRM范式考察了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效应。实验一发现对两种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均随着时间延迟(即时、半小时和1个小时)的增加而提高,而在将时间变量由实验一中的被试内设计变为实验二中的被试间设计后,发现对两种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随着时间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表现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保持稳定而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依然有所提高。说明错误记忆很顽固,一旦产生便很难衰退,当消除了其他干扰因素的潜在影响后,即使是在很短暂的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它至少是保持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减弱。此外还发现了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之间的交互影响,表现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小,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大;而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则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大,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7.
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往往会影响人们人际交往的效果和质量,了解和认清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文章对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基本归因偏差、虚假一致偏差及当事人与旁观者归因分歧的含义、表现和原因作了简要分析,以期能帮助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加以防范和纠正,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1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关系进行了不少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三种主张。一是“开端说”,把费尔巴哈看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开端;二是“中间环节说”,把费尔巴哈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中间环节;三是“批判超越说”,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三种主张达成了某些共识,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9.

In China, many people are converting to various world religions. Nonetheless, religious adherence for them, as with many people, can still function as a double-edged sword with regards to mental health. In particular, religious perfection can become either a healthy commitment or a rigid outlook that leads to distress. Thus, we developed the Religious Perfectionism Scale (RPS) from Chinese religious believers. In the first phase (N = 171), w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through an open-question survey from different religious groups (i.e., Buddhism, Protestantism, and Islam). Then, we developed an item pool based on themes that emerged from these qualitative data. In the second phase, participants (N = 1055) were randomly split into two subsampl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first subsample (N = 519) to select the scale items. The nine-item RPS subsequently includes two dimensions—Zealous Religious Dedication and Religious Self-Criticism.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CFA) were performed on the second subsample (N = 536) to cross-validate the factor structur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for the RPS subscale scores was all adequate. Furthermore,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RPS was supported through its correlations with measures of perfectionism perceived to have come from God (or a higher power),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and a personality variable (i.e., discipline) in expected directions. Results of the psychometric evaluations of this newly developed scale suggest that the RPS is a promising measure in that it can facilitate future research that leads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perfectionism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20.
太极图与道教内丹术之间联系紧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丹文化思想。一方面,太极图反映了内丹术所依据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同构思想的支配下,内丹对于宇宙与生命的认识,具体体现在对宇宙创生之道、自然变化之道以及生人之道与人身之道的理解之中。另一方面,太极图集中概括了内丹术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凝练地表达了炼精化炁阶段的基本要求,对该阶段中的两个主要环节(调外药和小周天运火炼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