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8篇
  3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风险情景中参照点与管理者认知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晓非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04,36(5):575-585
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探讨风险情景以及个性特征对个体风险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成就动机的两个成分,即争取成功与回避失败能够分别预测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风险倾向与认知特征;争取成功动机对预测个体机会认知更敏感,而回避失败动机对预测威胁认知更有效。(2)回避失败动机是区分个体风险倾向的关键变量,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风险倾向取决于个体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弱。(3)实验证实了当以“成功”为参照点时,回避失败倾向低的个体,在获益情景中更冒险而在损失情景中更保守;相反,回避失败倾向高的个体,在损失情景中更冒险而在获益情景中更保守。研究表明,结合人格和情景两类变量探讨个体风险倾向的反应模式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个体行为倾向及其认知特征。这一结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思路来解释P理论与刻板模式之间的争执。另外,企业与学生样本在数据的总体趋势上存在相当多的一致性,但在细节上仍然存在差异,因此以学生样本数据进行推论时须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92.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193.
视觉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娟  谢立波  袁东 《心理科学》2001,24(2):154-156
以《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为工具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人格评定,并将其测验分数与先前有关其他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同一量表测验结果加以比较。比较结果表明.视觉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特性有明显差异,而与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差异相对要小一些。随年龄、障碍程度的不同.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性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4.
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5.
随着情绪启动研究的逐步发展,反转效应这一特殊现象呈现到研究者面前。一些研究逐步证实了引发反转效应的主要因素和其理论基础,但是并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全面的解释反转效应这一现象。通过对目前关于反转效应的研究,提出未来反转效应的研究可以从实验任务,研究方法等方面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6.
197.
[主持人手记]这些年来,也许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西方哲学史研究界开始重视古希腊哲学;所以有所谓的"回归古希腊的小气候"之称。但总体看来,古典哲学研究有两个禁忌:其一是缺乏文本;其二是缺乏生气。在一些学术著作中,我们常能读到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或亚里  相似文献   
198.
Previous studies of theory of mind (ToM) in old age have provided mixed results. We predicted that educational level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are tw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ttern of the aging of ToM.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a younger group who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mean age 20.46 years), an older group with an education level equal to that of the young group (mean age 76.29 years), and an older group with less education (mean age 73.52 years) were recruited. ToM task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tests: the second‐order false‐belief task, the faux‐pas task, the eyes test, and tests of fundamental aspects of cognitive function that included two background tests (memory span and processing speed) and three subcomponents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hibition, updating, and shifting). We found that the younger group and the older group with equally high education outperformed the older group with less education in false‐belief and faux‐pas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ormer groups. The three groups of participants performed equivalently in the eyes test as well as in control tasks (false‐belief control question, faux‐pas control question, faux‐pas control story, and Eyes Test control task). The younger group outperformed the other two groups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tasks. Medi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difficulties in inhibition, memory span, and processing speed mediated the age differences in false‐belief reasoning. Also, the variables of inhibition, updating, memory span, and processing speed mediated age‐related variance in faux‐pas. Discussion focused on the links between ToM aging, educational level,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99.
本文从法性是己性、法性是无性之性、法性与法身、神等三个方面阐述慧远法性论思想。法性是己性,说明法性是超越以虚假为本性的现象的实在本质,其外延表现为真实的多;法性是无性之性是慧远在中观般若学的接触对法性是己性观念的批判性成果,它说明法性是万法万相的共同本质——空性,其外延是真实不变的一。在法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法性的超越性与实在性,及其与涅槃境界的内在联系。这使法性与慧远佛学体系中法身、神等重要概念获得逻辑上的融通。在鸠摩罗什所传中观般若学扫一切相的思潮下,慧远坚持从修行觉悟的主体方面去论证法性实在的本体论,并令法性本体与主体的本质建立内在的必然联系,从而为《大般涅槃经》传入后中国佛教涅槃学的转向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