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In the field of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evidence based” programs and principles shown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as reaching their intended outcomes. Community mobilization and engagemen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any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as it takes a concerted effort among a wide range of people within a community to alter behavior and maintain behavioral change. How do concerned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ithin a community engage others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at community to effectively plan, develop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EB programs as well as evaluate the outcomes and impacts of locally developed programs yet to be proven? The authors discuss five elements essential for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evidence‐based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based on their work in a university‐community partnership through the Asian/Pacific Islander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Center (API Center), a National Academic Center for Excellence on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Center support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y include: (a) aligning EBPs with a community's shared vision and values; (b) establishing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for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BPs; (c) nurturing collaboration for increased effectiveness and efficacy of EBPs; (d) building adequate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 capacity to develop and sustain EBPs; and (e)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evalu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The authors propose placing greater emphasis on “evaluative thinking”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evaluation as we pursue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ethnic groups for which an evidence base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12.
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引入床边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沟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床边教学的方法与效果,注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深入医学伦理观念,对于实践教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及肿瘤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从自我效能的概念、特征维度、测量、增强肿瘤患者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及该理论对肿瘤护理的启示等角度进行阐述。提出在肿瘤护理领域应注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4.
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20例农村中学教师的深度访谈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人际消耗以及社会偏见对职业倦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访谈的结果编制了教师工作特征的本地化测量工具,对266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显示4个因素: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忙碌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人际消耗和社会偏见在预测职业倦怠总分和热情枯竭有大于5%的增益方差。人际消耗通过影响精力枯竭造成职业倦怠,社会偏见则通过所有三条路径造成职业倦怠。本研究揭示了影响中国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人际消耗和社会偏见  相似文献   
115.
IRT展开模型及对非累积反应机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庆科  苗金凤  王昭 《心理学探新》2006,26(1):66-69,78
被试回答人格测验题目时并不是特质水平越高其得分率越高,这称为非累积反应机制。广义等级展开模型GGUM就是针对这一机制提出来的。使用EPQ和五因素人格问卷发现GGUM比累积IRT模型有更好的模型拟合度和测量精度。研究结果表明GGUM有其合理性,且有助于反应心理过程机制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6.
主动动作的时间压缩效应指主动动作到动作结果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主观压缩。基于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是该效应的两种理论解释。本文首先分别介绍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 并从行为和脑机制角度提供相应的证据解释时间压缩效应的机制。同时, 本文提出了在主动动作时间压缩效应中动作的主动控制感与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序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7.
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在北魏佛教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通过开凿石窟、改革僧官制度、新设寺户和撰译佛教典籍等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他“弘教护法”的愿望,而且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8.
赵晓春 《心理科学》2005,28(1):248-251
本次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瞿秋白悲剧性的政治命运进行探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和心理历史学的部分研究方法,着重对其人格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性格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瞿秋白的性格特点确实对其政治命运产生了微妙影响。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使我们走近瞿秋白,同时也是人格心理学理论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尝试运用。  相似文献   
119.
回视引导机制:言语记忆与空间记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青 《心理科学》2005,28(5):1274-1279
创业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以创业者的认知特征作为研究焦点有助于发现新问题。本文以此为主线,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创业行动:为什么某些人成为创业者?②创业决策:为什么某些人意识到商机?③创业结果:为什么某些人创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0.
句子语义、代词和先行词的距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察了句子语义和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距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语义是影响代词加工的主要因素。代词和先行词之间相隔的分句数而不是字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代词加工。作者对这种距离效应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