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与巴克利的行为反应抑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ADHD(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将焦点放在多动和注意过程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此症有了新发现。巴克利等人认为注意力后面的自控能力的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才是本症的实质所在。该文从这一新的视角分析并阐明了该障碍的实质:行为执行机制的缺陷,并据此对该障碍的矫正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82.
信息显示板(IDB)实验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显示板(Information Display Board, IDB)实验是一种过程跟踪技术,以m×n矩阵方式呈现信息阵列,通过观测被试信息检索和浏览的一系列行为,来研究被试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的信息获得(information acquisition)过程。Mouselab是常用的IDB计算机化程序。消费者是有限理性的问题解决者,因此IDB实验被用于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应用不同的IDB实验设置,研究者探索了消费决策中消费者信息获得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3.
弱智儿童心理旋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探讨了一组9~12岁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IQ)53.8(中度智力残疾)。研究结果与正常儿童(均龄8岁)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较之正常儿童为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无论弱智儿童或是正常儿童的结果均未发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4.
项目反应理论框架下的新等值方法——对数对比等值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项目反应理论有一些以除法形式给出的多级评分模型,若采用Haebara等值法、Stocking_Lord等值法或对称相对熵等值法进行测验等值,都因其对初值有较高要求而可能导致失败。针对这一类模型,我们给出了一种新的等值方法——对数对比等值法。这种方法收敛快,对迭代初值要求低,所得结果精度较高,可以为其他等值方法提供良好的初值。研究表明,对数对比等值法还改进和推广了0-1评分的两参数Logistic模型的Logit变换等值法  相似文献   
85.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与一般内丹书不同,《灵宝毕法》不仅讲具体功法,而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出解释,为本书特色。全名《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传说的作者钟离权为五代隐士,传派为钟离权—吕洞宾—华阳子施肩吾—李竦,而不是后世所说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伯端。本文在十余年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丹法作了再研究,集中讨论《灵宝毕法》关于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丹道的气液与圣胎、仙与宗教神圣性。文末附论钟吕金丹派的丹书与西部区域性。从书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出发,以《灵宝毕法》为中心,考察钟吕一派的传承,尤其是探讨了蜀地道教文化传统与钟吕金丹道流向之关系,认为最初几代钟吕金丹派具有明显的西部区域性。  相似文献   
86.
Zijiang  Ding 《Dao》2007,6(2):149-165
John Dewey and Bertrand Russell visited China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in 1920. Both profoundly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great transition period of this countr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eat figures that influenced China in the 1920s. This comparison will examine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Deweyanization vs. Russellization; 2. Dewey’s “Populism” vs. Russell’s “Aristocraticism”; 3. Dewey’s “Syntheticalism” vs. Russell’s “Analyticalism”; 4. Dewey’s “Realism” vs. Russell’s “Romanticism”; 5. Dewey’s “Conservatism” vs. Russell’s “Radicalism”. This examination will highlight that, although their visit left indelible impressions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rals, for the radical Marx–Leninists, an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o-political theories, including Dewey’s and Russell’s, were prejudicial, outworn, and even counterrevolutionary. Soon “Marxi–Leninization” was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Deweyanization” and “Russellization.”  相似文献   
87.
该研究就国内外对上下视野不对称性的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上下视野的定义、上下视野不对称性的行为和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8.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海菁  丁树良 《心理学报》2007,39(4):747-753
构造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关键在于设计不同于传统CAT的选题策略。本文采用先认知诊断后估计能力的方法,在诊断阶段用状态转换图描述特定认知领域中所有知识状态及这些状态之间的联系,以图的深度优先算法为基础设计选题策略;而在能力估计精细化阶段,每个被试所测项目,不仅与其能力估计值相匹配,且只与其所掌握的属性相关。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针对三种不同的属性结构进行试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89.
90.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gative emotional distracters impair 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hibitory control can be triggered unconsciously; therefore, in Experiment 1,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egative emotional distracters affect un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Furthermore, in Experiment 2, we examined whether fearful and disgusting distracters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un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perform a masked Go/No-Go task superimposed on a negative or neutral image cue (Experiment 1) or on a fearful, disgusting or neutral image cue (Experiment 2). Results showed that negative emotional distracters impaired un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furthermore, disgusting distracters impeded un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when compared to fearful one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fear and disgust may affect unconscious inhibitory control differently. These results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s and inhibitory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