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2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733篇
  40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What influences how people implicitly associate “past” and “future” with “front” and “back?” Whereas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 time play a role in modulating space‐time mappings in people's mental models (de la Fuente, Santiago, Román, Dumitrache & Casasanto, 2014), we investigated real life experiences as potential additional influences on these implicit associations. Participants within the same single culture, who are engaged in different intermediate‐term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Study 1), long‐term living experiences (Study 2), and short‐term visiting experiences (Study 3), showed their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focu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ir implicit spatializations of time. Results across samples suggest that personal attitudes toward time related to real life experiences may influence people's space‐time mappings. The findings we report on shed further light on the high flexibility of human conceptualization system. While culture may exer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emporal focus, a person's 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 may be attributed to a culmination of factors.  相似文献   
832.
833.
People often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 in a process known as social comparison. The current study discusses how people engage in a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 on Facebook, and how observing content from their Facebook friends may affect their emotions. A 2 (comparison direction) × 2 (relational closeness) × 2 (self‐esteem)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163 adult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3‐way interaction such that people with high self‐esteem would be happier receiving positive information than negative information from their close friends, but the effect would be the opposite if the information was from a distant friend. There was no such difference for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相似文献   
834.
835.
编制中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量表。参考已有同类量表,通过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方法编写题目,通过两次预测筛选、修改并确定量表题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三次测试以检验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分半和重测信度以及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同质效度和聚合效度。结论: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被用来测量和评估现代中国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  相似文献   
836.
刘凤英  姚志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5):1051-1055
本研究采用学习-测试二阶段实验范式,探讨了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都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而且,类别标签及典型性程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典型性程度为高条件下类别标签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要高于典型性程度为低条件,类别标签匹配条件下,典型性程度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要高于类别标签不匹配条件。  相似文献   
837.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38.
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9.
通过2(外在锚类型:高锚VS低锚)×2(内在锚类型:有VS无)被试间设计,考察不同锚定信息来源:由外部世界提供的外在锚与个体自身内部产生的内在锚信息对锚定效应及其加工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内在锚不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当内在锚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2)当内在锚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被试的答题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在锚与外在锚一致时反应时比不一致时更快,当内在锚不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当锚定调整机制与选择通达机制同时存在时,前者更占优势;锚定信息一致性会影响不同加工机制的启动,一致的信息会激活选择通达机制,不一致的信息则会激活锚定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840.
采用图-图干扰范式来考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用汉语命名时,干扰图的英语名称能否得以激活。结果发现,干扰图的词汇熟悉度高时,音译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而熟悉度低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只能激活二语中高熟悉的非目标词。实验2探讨用英语命名时,干扰图的汉语名称能否激活。结果发现,不论熟悉度高还是低,音译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会激活一语中的非目标词。总的结果说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中的非目标词也会激活,并且激活范围既受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非目标词熟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