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The authors examined whether the finding of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pecific behaviora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and specific representational patterns in childhood could be replicated usi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a story depicting an imagined parent-child separation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nts were 33 German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16 girls, 17 boys). Attachment quality was assessed via standard and exploratory attachment observations at ages 12 months, 18 months, and 6 years. Chi-squar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good level of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behavioral and representation attachment patterns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相似文献   
242.
Past research shows that time and money, although both scarce resources indispensable in modern societies, tend to exert distinct impacts on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resources on intrapersonal cognitive processes, includ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e explored whether and how increasing the saliency of time versus money concept would affect creative thinking. Six experiments provide 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activating time concept leads to superior creative performance than money concept. Specifically, individuals treated to time priming (versus money priming) were more likely to solve insight problems (Experiments 1a and 1b), to expand boundaries of conceptual categories (Experiment 2), and to identify connections among seemingly unrelated stimuli (Experiments 3a, 3b and 4).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43.
护士注意力稳定性品质与防范执行医嘱差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注意力稳定性实验量表",测量426名护士的注意力稳定性.结果表明(1)干扰因素对护士注意力稳定性有明显影响;(2)被试失误率呈偏态分布,失误率左移,明显低于常模.结论:(1)减少护士执行医嘱时的各种干扰,应成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2)护士提高有意注意力可以优化自身的注意力稳定性,这是安全执行医嘱的保障;(3)积极主动地进行注意力训练,参与专业培训,有利于直接或间接提高个体注意力稳定性,并使其在安全执行医嘱过程中起积极屏障作用.(4)个体注意力稳定性存在差异,对护士使用和遴选中,要关注注意力的品质.  相似文献   
244.
本研究根据中国家庭文化背景编制一个测量中国家庭亲子阅读量的问卷——幼儿书目清单,并比较书目清单和传统的父母自陈报告家庭亲子阅读频率这两种方法在预测幼儿口头词汇的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幼儿书目清单有较好的信、效度.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儿童的智商、父母的学历后亲子阅读量确实能显著预测幼儿的口语能力,并且书目清单的预测效果优于父母自陈报告的亲子阅读频率.  相似文献   
245.
健康人格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丽萍  李潇  时珊珊 《心理科学》2008,31(6):1435-1437,1434
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同时人们愈来愈重视人格健康问题,个体的健康人格状况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国内外二十年来健康人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健康人格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6.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47.
采用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和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在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震后一年和一年半的教师,其PTSD水平较低,PTG水平中等,两者具有一定稳定性;(2)在同一个时间点上,PTSD和PTG的相关不显著;(3)震后一年的PTG能显著负向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SD,而震后一年的PTSD不能显著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G。成长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可采用积极的视角来进行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248.
核心自我评价自提出以来,便倍受关注。纵观15年的研究历史,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已从工作领域扩展到了学校心理健康领域。本文首先回顾了核心自我评价提出的背景、概念和结构、测量方法、与大五人格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和工作绩效的关系机制。然后,对核心自我评价的跨文化研究和在我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9.
肖前国  张凤华  苟娜 《心理科学》2012,35(3):588-594
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探讨了被试在经典的十文钱问题以及与其异质同构的组团旅游问题中的推理情况。实验1通过调查法发现,被试在十文钱异质同构问题中表现出了与十文钱问题同样高的错误率,属于推理错觉问题。在此基础上,实验二、三就其推理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实证探究,结果发现:(1)题目表面特征的弱化能显著提高被试的推理成绩。(2)批判性思维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技巧的线索提示能显著提高被试的推理成绩。  相似文献   
250.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