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篇 |
免费 | 115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5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共识, 但传统识别和诊断方法局限及专业人员缺乏常导致自闭症儿童错失最佳干预期。为改善现状, 近年来机器学习凭借其客观准确、简便灵活等方面的优势, 逐渐被应用到自闭症的早期预测、筛查、诊断和评估过程管理中,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机器学习也在研究对象选取、分类数据采集和理论模型应用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推动构建孕产期和新生儿病理生理信息追踪数据库和标准化模型分类指标体系, 同时继续优化算法, 加快智能化自闭症识别和诊断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312.
恐惧可以帮助个体快速地评估危险情景,并调动生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危险刺激。恐惧发展始于婴儿时期,神经回路表现为杏仁核未参与恐惧反应,但杏仁核功能连接可以预测早期恐惧反应;发展到童年期的恐惧学习特点为安全学习不足和过度泛化,其根源是负责辨别刺激的海马还处于发育中;进入青春期恐惧加工主要特征是由于前额叶发育较晚导致的消退能力弱。恐惧虽有益于人类生存,但恐惧异常会引发焦虑障碍,本文从恐惧的习得、消退和泛化三个阶段,对比了焦虑与健康青少年的恐惧学习差异。最后,文章从增加婴儿时期研究、创新青少年恐惧研究范式和开发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恐惧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13.
314.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天津某高校3826名2013年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学差异。结果 :(1)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但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3)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4)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5)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理工类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 相似文献
315.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16.
采用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和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在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震后一年和一年半的教师,其PTSD水平较低,PTG水平中等,两者具有一定稳定性;(2)在同一个时间点上,PTSD和PTG的相关不显著;(3)震后一年的PTG能显著负向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SD,而震后一年的PTSD不能显著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G。成长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可采用积极的视角来进行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317.
318.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19.
用Morph变形方法构建家族相似性面孔部件样例,采用多级估量法探讨分类活动中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问题。结果发现,部件样例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及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与部件样例变形百分比间是3次函数关系;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小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嘴巴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嘴巴部件的隶属度高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表明面孔部件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间是3次函数关系;整体原型中其他部件降低了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而提高了嘴巴样例对整体原 相似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