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Past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well‐being has tended to base Eastern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 on the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mainly as an offshoot of Confucius relationalism. However, other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i.e., Taoism and Buddhism) that portray a different picture of well‐being have received scant scholarly attention. We aim to foregrou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ree well‐being constructs salient to Chinese culture, namely, interpersonal harmony, dialectical coping, and nonattachment, by provid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ir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perceived meaning in life. Participants were 173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priming procedures,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dialectical coping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meaning in life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nonattachment and neutral contro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comparisons among the three well‐being construct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dialectical coping on meaning in life were similar in strength, they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nonattachment. The findings attest to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within‐culture differences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well‐being.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2.
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杨  陈云云  王辉 《心理学报》2012,44(2):237-248
在团队层次探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以及团队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对51个工作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 团队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而团队创新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 引领创新的团队领导调节了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团队领导越倾向于引领创新, 创新效能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经由创新效能感传导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效应也就越大。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创新领导和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问黎敏  安书成  刘慧 《心理学报》2012,44(10):1318-1328
为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发生中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 5-HT1AR)表达与作用, 及其对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受体和α-氨基羟甲基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 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 AMPA)受体的影响。通过建立CUMS动物模型, 给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给正常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 测量大鼠体重变化率, 并采用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等方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 运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5-HT1AR和NMDAR和AMPAR的关键亚基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CUMS组大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 海马5-HT1AR、AMPA受体的GluR2/3亚基表达及磷酸化明显降低, NMDA受体的NR1和NR2B亚基表达及磷酸化显著增加; 正常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WAY100635, 动物行为学表现及AMPA受体、NMDA受体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均与CUMS组相同; 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能逆转应激诱导的上述改变。以上结果表明, 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与海马5-HT1AR表达下降, AMP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降低, NMD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升高有关。5-HT通过5-HT1AR产生抗抑郁作用。5-HT1AR激动剂抗抑郁作用与降低NMD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 提高AMP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隋杨  王辉  岳旖旎  Fred Luthans 《心理学报》2012,44(9):1217-1230
通过对国内一家企业共785位员工及其直接主管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下属心理资本在变革型领导与下属工作绩效及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程序公平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下属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绩效和满意度正向相关; 2)下属的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了变革型领导对下属工作绩效及满意度的正向关系; 3) 下属的程序公平调节了变革型领导对下属心理资本的影响。具体而言, 下属的程序公平感越高, 变革型领导与下属心理资本的正向关系越强, 反之越弱; 4) 进一步地, 程序公平调节了下属心理资本对变革型领导-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即:程序公平感越高, 变革型领导通过心理资本对下属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所产生的作用就越强, 反之越弱。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青少年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意图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而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借助假设的冲突情境,考查了327名青少年(男生146人,女生181人)对重要他人的观点的预期及其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与其预期的重要他人观点的偏离程度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个人健康—他人健康"、"个人学业—他人学业"、"人际关系—诚实品质"三种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行为意图分别与预期的父母、教师、同伴的观点偏离度最小。预期重要他人观点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受到青少年对相应观点认可度的调节,在高认可度水平上,预期重要他人观点正向预测亲社会意图;在低认可度水平上,上述预测作用并未显现。该结果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且受到生活事件领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6.
时间信息的加工一直是当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对时间信息表征的性质、维度特征、提取机制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论, 主要表现为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冲突。我们认为,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加工时间词以及低水平的更新情景模型阶段和通达与整合先前信息阶段,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前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而后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因此, 总是难以调和。本项目首先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将二者加以整合, 然后采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的眼动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表征性质、加工的维度特征、提取过程的激活与抑制特征等问题的探讨, 为本项目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提供行为实验与眼动实验证据, 从而解决该领域中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长期争论。本项目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技术对文本阅读其他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在安静、语音型噪音、语音调制型噪音三种背景下测量了汉语母语者、汉语中、高水平的韩语母语者感知汉语元音和声调的正确率。安静背景下,三组人的语音感知类似,而在语音型噪音背景下,汉语母语者的感知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水平二语者。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中水平二语者在语音型噪音背景下的感知难度较大是由于其受到的语音型噪音中能量掩蔽的影响比母语被试要大,而其受到的信息掩蔽的干扰和另外两组被试相近。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团体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受挫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31名在恋爱中受到过伤害的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6次团体宽恕干预,并设立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前测中,三个组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幸福感量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后测中,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上,宽恕干预组均优于控制组,而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三个量表上,宽恕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都要优于控制组,但两个干预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3)前后测比较显示,宽恕干预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有了显著变化;一般干预组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有了显著变化,但在恋爱宽恕的各个维度上(除报复维度)变化不显著;控制组则在各个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面对恋爱受挫群体,宽恕干预的针对性更强,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针对以往对不同符号形式数字数量表征的ERP研究只应用以反应为原点分段平均分析方法,以及忽略对后期符号效应观察,从而造成对数量表征的考察不完善的状况,本研究利用ERP技术,结合借助潜伏期平移思想的以刺激为原点的分段平均方法,对阿拉伯与汉字小写的两位数数字的数量大小比较任务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在编码表征阶段存在差异,ERP结果中符号效应与距离效应无交互作用,但是在距离效应出现的同时仍然存在符号效应,说明不同符号形式数字的数量表征并非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0.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people's subjective assessments of whether their evaluations are affect- or cognition driven (i.e., meta-cognitive bases) as separate from whether people's attitudes are actually affect- or cognition based (i.e., structural bases). Study 1 demonstrated that meta-bases uniquely predict interest in affective versus cognitive information above and beyond structural bases and other related variables (i.e., need for cognition and need for affect). In Study 2, meta-bases were shown to account for unique variance in attitude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appeal type. Finally, Study 3 showed that as people became more deliberative in their judgments, meta-bases increased in predictive utility, and structural bases decreased in predictive utility.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meta-bases of attitudes and demonstrate that meta-bases are distinguishable from structural bases in their predictive u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