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trait of honesty‐humilit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last decade.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esty‐humi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s rather scarc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relationship to draw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honesty‐humility trait. A sample of 458 Chinese young adults was obtained to complete self‐report measures of honesty‐humility, perspective taking, guilt‐prone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ediation model revealed that: (1) honesty‐humility positively related to prosocial behavior; (2) perspective taking and guilt‐pronenes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esty‐humi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separately; and (3) the effect of honesty‐humility on prosocial behavior was mediated via perspective taking and then guilt‐proneness. In conclusion, we provide an initial support for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erspective taking and guilt‐prone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esty‐humi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2.
Xie  Fang  Xin  Ziqiang  Chen  Xu  Zhang  Li 《Sex roles》2019,81(3-4):235-244
Sex Roles -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d the effects of, self-esteem on math anxiety. A total of 751 (450 young wom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似文献   
993.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994.
视觉标记:一种优先选择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觉标记是与任务目标相关的自上而下的优先选择解释机制。视觉标记理论对preview效益——对后出现项目的视觉优先选择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先出现的项目自上而下的抑制提高了对后出现项目的优先选择等级。首先介绍视觉标记经典实验范式和preview效益,然后阐述研究者对视觉标记抑制机制的两种主要观点,进而介绍其他优先选择理论对preview效益的解释及其局限性,最后指出视觉标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企业组织的学习结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预试和大规模调查,对企业组织学习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访谈和预试,初步确定组织学习问卷的项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43家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是一个6因素的结构模型:组织间学习、组织层学习、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利用式学习、开发式学习;组织学习问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组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改进的访谈方法,考察了3、4、5、6岁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结果表明:3、4岁儿童已获得性别认同的能力,4、5岁儿童逐步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能力,5、6岁是性别一致性发展的快速期,大多数的6岁被试儿童已获得性别恒常性。研究还发现,在提示条件下,各年龄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被试人数大大增加;儿童对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的认知发展早于对他人,但这一差异仅表现在3岁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997.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998.
范方  耿富磊  张岚  朱清 《心理学报》2011,43(12):1398-1407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 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 历时2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 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 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损害; 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联动效应, 即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9.
台湾地区“代孕”立法最新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3月21日,台湾地区在广泛调研、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终于颁布实施了《人工生殖法》,使争论已久的代孕人工生殖问题与《人工生殖法》正式脱钩,另行规制;此前,《代孕人工生殖法》草案也已经出笼,拟有条件开放代孕人工生殖。相关草案对代孕者、受术夫妻、代孕中介、代孕契约、亲子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对祖国大陆完善包括代孕在内的人工生殖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案例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生殖技术虽然给无数个不育夫妇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它的滥用还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通过对由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7个典型案例的伦理分析和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