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其时代背景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2.
索涛  冯廷勇  顾本柏  王会丽  李红 《心理学报》2011,43(12):1430-1440
“做效应(action effect)”是指决策中由“做(action)”与“不做(inaction)”行为引起的相同决策后果, 却诱发了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ANSIE量表筛选了责任归因不同倾向的两类被试(极端内控者、极端外控者), 运用ERP技术, 在一项简单赌博实验任务中考察了这两类被试的“做效应”差异及其电生理证据, 旨在探讨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作用。行为结果表明, 无论结果输赢,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结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比“不做”行为诱发的明显大; 脑电结果表明, 在FRN和P300上,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诱发的FRN和P300波幅之间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这两种脑电成分波幅都比“不做”诱发的较大。简言之, “做效应”在极端内控被试身上表现不明显, 而在极端外控被试身上表现明显。“做效应”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同行为导致的相同决策后果的责任归因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
对植物状态生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植物状态生存的判定和分类,从人的本质分析植物状态的生存价值,从生物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植物状态生存与死亡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植物人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不完全生命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他是死亡个体。对我国卫生费用的现状进行评估,从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植物状态生存者维持或放弃治疗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74.
黄涛 《宗教学研究》2006,(3):160-165
巫术与神灵崇拜仪式中出现的仪式语言有咒语、祷词与神谕。在现代社会尚存的以民俗信仰为主的中国本土传统的宗教仪式中,三种仪式语言往往连用或混杂在一起,而咒语的情况最为复杂。原始形态的咒语源自巫术活动中的语言灵力崇拜,而在后世有各种与神灵崇拜相结合的形态。依照咒语形成的原理和基本特征,可以判别具体仪式中咒语的灵力构成形态。根据三种仪式语言的性质、特征的差异,以及所用词句的不同,可以将三者加以比较细致的区分,借此可以明了特定仪式的超自然力崇拜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75.
本研究以两个实验对颜色特征加工任务间的注意瞬脱效应进行探讨。实验一要求被试对首先呈现的两个色块(记忆项)与随后呈现的两个色块(检测项)是否相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记忆项与检测项的SOA为220ms的条件下,记忆项加工对认知资源的持续占用使检测项的加工绩效下降。实验二含两个需相继执行的任务(T1和T2),二者均为比较同时呈现在屏幕左右两侧的两色块颜色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对颜色特征的觉察即可产生注意瞬脱效应,其大小及时程与经典的采用字母识别任务的研究获得的注意瞬脱效应相当。上述结果表明,特征搜索的完成需有限认知资源的参与。然而,注意瞬脱过程中,特征加工与需对知觉对象细节信息进行提取的辨别任务(如字母辨别任务)在消耗认知资源的量上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76.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祁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6,29(3):614-617,579
本研究以适应性绩效理论为基础,在上海、北京、广州、浙江、江苏、重庆等地用问卷调查了十多个企业的管理培训实施情况,得到了334个有效样本。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得到了管理培训背景下的四因素适应性绩效结构模型,四个因素分别被命名为: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以及人际和文化适应。该适应性绩效结构为管理培训评估研究中效标的确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讨论了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以65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将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2)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函数,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供了初步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8.
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背景所提出的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可以用作任务关系复杂性和儿童对其表征水平的分析框架,对于认知发展研究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本文对关系复杂性(等级复杂性、关系内的和关系间的水平复杂性)、表征复杂性(表征广度、表征深度)以及各自的从属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  相似文献   
79.
香港的医疗制度由一个"二元医疗体系"组成,在体制模式、融资制度及服务规管三方面的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为香港七百多万人提供了一个全民医疗安全网,能够达到公平、有效、可及性高及质素佳的要求。但是这个医疗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需要有效的改革,包括管治、管理、服务安排和融资模式改革等。  相似文献   
80.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or not the reconfiguration of a set task could modulate the efficiency of feature search. In Experiment 1, target set size was manipul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numerating targets defined by color yields a much steeper slope when executed simultaneously with a discrimination task than when done singly. However, when distractor set size was manipulat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iency of individualizing targets from distractors between the two task conditions, no matter whetherthe search was guided by bottom-up information (Experiment 2) or top-down information (Experiment 3). Drawing upon these results,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1) an additional task can impair the efficiency of enumeration, resulting in a steep slope of counting even when target set size is quite small, and (2) in feature search, the visual system first reconfigures the task set to match the input feature information and then detects the targets with an optimal efficiency, which does not support the theory proposed by Di Lollo, Kawahara, Zuvic, and Visser (2001; Di Lollo, Smilek, Kawahara, & Ghorashi, 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