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7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Amabile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修订以确定其对中国被试的适用性,此外还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领域专门的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动机量表可以明确区分成用于测量内生和外生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的多种信效度指标都十分理想,表明可用于对中国被试的有关研究。(2)男生的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男女生在挑战性和依赖他人评价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挑战性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3)被试一般的和领域专门的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效能感与内生和外生动机各维度中的挑战性、热衷性和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与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
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转变是心理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20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研究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朴素理论的多个概念转变理论,成为后续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概念转变理论得以继承和发展,表现为融入了社会、情感等因素并具整合的趋势。本文对当前国际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加以评述,并从问题、方法和视角等方面对未来的概念转变研究加以展望,提出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概念转变理论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评估问卷、认知压力问卷、一般元思维量表与情境元思维量表对381名学生进行测量,考察了建构主义教学与元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级、二级认知压力在其中的中介或解释作用。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仅考虑一级认知压力时,建构主义教学能正向预测两种元思维,一级认知压力在建构主义教学与两种元思维间皆起部分中介作用;(2)仅考虑二级认知压力时,其在建构主义教学与两种元思维间皆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时加入两种认知压力时,仅二级认知压力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4.
学校氛围是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学校环境特征。它以成员的共同行为感知为基础,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PISA2003测试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考察了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土耳其的15岁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的校长知觉的学校氛围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1)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数学课堂秩序,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学校消极行为对数学成绩的显著预测作用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2)数学课堂上的教师支持、教师负面状态、数学教师间的共识能显著预测部分国家/地区的学生数学成绩;(3)学生知觉的对学校的看法、校长知觉的教师士气对四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数学成绩均无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5.
辛翀 《周易研究》2006,(6):29-33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并导致中西文化之间空前交织和会通,处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丁超五试图会通易学与科学,收集了大量易学文献资料,追溯《易》之源头,探讨了《易》与卜筮、卜筮与科学的关系,提出易道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易学不是专为卜筮而作,易学起源“坤先乾后”等观点。虽然在易学起源问题上他有些提法值得商榷,但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易卦起源,揭示易学中的科学思想,解读《周易》中的刚柔关系,把握历史上易与道家互动关系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6至2016年间160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1)SCL-90各因子与年代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下降。(2)SCL-90各因子与3项社会指标(离婚率、死亡率和犯罪率)有显著正相关。(3)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心理健康水平得分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4)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则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7.
以往研究表明消极的养育行为损害青少年学业成绩,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缺乏探究。本研究通过检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父母消极归因情境下努力控制在粗暴养育和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88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填写粗暴养育问卷、努力控制分量表、儿童责任归因分量表,并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均值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结果显示:(1)控制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后,粗暴养育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2)努力控制是粗暴养育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3)粗暴养育通过努力控制对学业成绩的间接效应受父母消极归因的调节。因此,矫正父母消极的养育行为和归因模式,改善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利于改善其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28.
在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和传播中, 人们往往更关注负面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存在负性偏向。本研究依据事件酝酿、爆发、蔓延阶段的特征, 构建心理机制模型, 通过3项研究分别检验了信息内容、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中负性偏向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 负性偏向不仅产生于网络突发事件的源头语篇中, 还产生于个体信息加工和人际信息传递过程, 表现为个体对负性词汇更好的记忆效果及更高的辨别力, 以及网民间对负性信息的选择性传递和对模糊信息的负性解读。研究有利于认识网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 科学应对舆情危机, 创新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29.
辛素飞  梁鑫  盛靓  赵智睿 《心理学报》2021,53(8):875-889
教师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关键指标, 对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至关重要, 同时, 对其随社会变迁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监测也不可忽视。本研究对2002至2019年间的51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量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报告(共包括13600名教师)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研究发现:(1)教师主观幸福感均值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在逐年下降。(2)来自社会经济条件(居民消费水平、房价、老年抚养比和教育经费)、社会联结(家庭规模数、离婚率和城镇化水平)和社会威胁(犯罪率)三方面的8项宏观社会指标的变化能显著预测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下降。(3)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随年代下降的趋势更明显, 其主观幸福感得分要显著低于高校教师。本研究不仅探究了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近20年的变迁趋势, 而且结合社会宏观发展的指标, 提出了影响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三维理论框架, 对群体社会心理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纵向(随时代变迁)及横向(宏观社会指标)的拉伸, 拓展理论基础的同时, 在实践上, 为干预调节我国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0.
以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幸福感稳定性与变化性问题持有不同观点。设定点理论认为幸福感通常保持在设定点位置, 动态平衡理论(及其变式——主观幸福感稳态理论)进一步强调幸福感在围绕设定点的某个范围内波动而呈动态平衡状态, 享乐适应理论在动态平衡理论基础上从情绪适应的角度分析了幸福感维持稳定的原因, 这三个理论均强调幸福感维持在某个平衡水平。相反, 持续幸福理论强调幸福感是可以提升的, 能发生长期的变化。这些理论观点的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幸福感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我们借用生物学中的“稳态”“稳态应激”概念及物理学中的“跃迁”思想, 认为幸福感不仅存在稳态, 也会出现稳态应激, 并可由此引起幸福感稳态的跃升。这一整合视角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也对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