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51-1966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 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 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制作用。具体来说,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的动力属性充分彰显, 鼓励人们逐利和竞争, 激活了人们的创富热情, 但也造成经济人信念的流行, 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 然而, 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 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最终, 市场化在消蚀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信任, 致使信任下滑。因此, 建立基于规则的、诚信的市场经济是阻遏信任衰落乃至重建信任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2.
近年来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开始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要正确识别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出发, 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 治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事务, 治理的过程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 治理的路径之一是面向人的心理建设。由此, 心理学家应该着力研究社会治理内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包括各种主体的治理能力, 作为治理对象的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心态问题), 群体决策心理, 以及心理建设的战略和实践方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有望建立“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原创理论体系, 实现“由心而治”。  相似文献   
133.
心理学研究缺乏对随迁老人的关注,更鲜有研究探讨群际接触与随迁老人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般群际接触数量和接触质量量表、群际接触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北京市昌平区的178名随迁老人和62名本地老人进行调查,分析随迁老人和本地老人的群际接触与其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随迁老人与本地老人的群际接触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随迁老人的群际接触数量和接触意愿均显著高于本地老人,但群际接触感受与本地老人没有显著差异。(2)群际接触质量显著正向预测随迁老人的幸福感水平。(3)群际接触对本地老人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坏苹果效应指的是人们观察到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后自身的道德水准也会下降。在人际信任中,第三者的不可信行为(即坏苹果)可能破坏观察者的信任水平。本研究分析了人际信任中是否存在坏苹果效应,以及坏苹果效应的传递问题,即第三者的不可信行为对间接观察者的影响。基于信任博弈的传递链研究发现,第三者的不可信行为会破坏直接观察者的信任,说明人际信任中存在坏苹果效应。然而,随着传递链的进行,被破坏的人际信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此外,第三者的不可信行为会同时破坏被试对自身交往对象可信性的预期和对方的实际可信性。最后,对上述发现的原因和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5.
关羽本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但在殁后却成了妇孺皆知、全智全能的尊神,并形成了关羽信仰。究其原因是关羽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儒释道三教、文学艺术、历代帝王的美化、圣化、神化之故。在此就文学艺术对关羽的神化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6.
2009年10月20日至21日,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市佛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吴越佛教暨东南佛国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百合花大酒店隆重召开。浙江省民宗委副主任邢越生,杭州市宗教局局长金志强,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监院、杭州佛学院院长光泉大和尚,以及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诸山长老等15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37.
惯例是一种群体的程序化行为,类似于思维定势,其实验测量最早源于 Cohen 与 Bacdayan (1994)发明的TTT扑克牌游戏。研究选取35对两人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框架下采用微观发生法的思路重新设计实验任务,探讨了两人问题解决中惯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惯例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40局TTT扑克牌游戏中存在明显的惯例现象,这可以从可靠性、速度、重复的行动序列、基于特定策略的行为模式和偶尔的次优性5个指标进行验证和描述。(2)惯例的产生是在行为掌握基础上,不断进行表征重述的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惯例的产生是程序性知识转向陈述性知识、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