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语言沟通技能成为医生从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出发,在对医患语言沟通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提出正确通俗的信息说明技能,指出患者信息的提问技能、共感的语言表达技能为医生必备的语言沟通技能,同时这些技能也是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42.
易学史上对《太玄》与孟京易学关系的探究,受到两个有争议问题的影响:一是《易纬.稽览图》和孟京《易》的先后关系,一是《太玄》源于孟京《易》还是源于《易纬》。本文以《太玄》为基点,在尝试解决"争议"的基础上,具体探究《太玄》象数构建如何取于孟、京卦气说,其义理阐释又如何别于孟、京灾异说。  相似文献   
43.
易学是朱熹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易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时期,朱子易学在政府的推崇下,逐渐成为官方学术;同时学者也积极地以师徒相传、朋友讲习与读书自得等方式,传承朱子易学;此外,元代学者还通过研究朱子的易学典籍、发展与批判朱子的易学观点,以及调和朱子与程子的易说等多种途径,对朱子易学作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即构成了朱子易学在元代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44.
政治领袖是由其追随者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的核心,是公共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灵魂式人物。由于人们遵纪守法的行为在动机上具有交互性,他们对制度和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领袖之言谈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政治领袖在公共生活中具有示范效应。这种公共示范作用不仅制约着政策制度运作的效率,而且影响着民主法制的进程。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正视政治领袖的示范效应,发挥其正面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优秀学业表现的特征人格以及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的人格心理学原因。方法:以卡特尔16PF个性测验为测试工具,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医科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综合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医科大学男女生的开放性分别为5.80±0.89和4.47±1.41,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01)。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和大学生的自律性和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1和0.263。结论:医科男女大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主要与其开放性大小有关,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分值的高低与人格特质中的自律性和稳定性大小成正比,提示加强大学生自律性和稳定性的训练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46.
This paper examines two notions of possibility conceived by Kierkegaard and Zhuangzi respectively. Kierkegaard conceives of it with appeals to the feeling of anxiety, while Zhuangzi deals with it in terms of a type of aesthetic feeling. Based on these distinctions, the paper goes further to explore two types of human existence as fostered by these two corresponding concepts of possibility. According to Kierkegaard, in order to maintain a connection with possibility, which would provide freedom to human existence, one must have faith in the redeemer bringing back possibility so that an individual human being might renew his or her choice ceaselessly. Zhuangzi, on the other hand, advises staying in the realm of nothingness and letting go of all things to avoid being trapped by the struggle of discerning between good and evil.  相似文献   
47.
吴伟炯  刘毅  路红  谢雪贤 《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职业幸福感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综合资源保存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本土心理资本理论, 构建并检验了本土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模型。研究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制了信效度较好的问卷, 156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 本土心理资本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希望、乐观和坚韧)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自谦、感恩、利他、情商/情绪智力和信心/自我效能)。研究二使用2280名教师的有效数据, 通过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交叉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1)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离职意愿和工作满意度)的积极情感体验(工作投入)与认知评价(工作满意度)存在增益螺旋过程; (2)心理资本通过能量补充和动机激发双过程促进职业幸福感; (3)人际型心理资本通过一级、二级能量补充与动机激发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 事务型心理资本也通过一级、二级动机激发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 但是只通过二级能量补充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人际型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48.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49.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0.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e dispute between Leibniz and Clarke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scholarly attention. Vailati’s monograph,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of the Leibniz-Clarke correspondence, focuses on a non-theological dimension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is debate.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Vailati’s conclusion is that Clarke’s understanding of force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ewton. Howev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Clarke’s concept of motive force bore a strong resemblance to that of Newton, according to which force was an active principle that had been endowed upon matter at the beginning of God’s creation. Furthermore, the close link between force, matter and God’s providence had a long tradition of debate between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since early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force dividing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were actually related to, and conditioned by, their underlying fundamental the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e Leibniz-Clarke controversy, accordingly, could be regarded as along the lines of the earlier disputes between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