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1篇
  34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医患关系的紧张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医疗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这一规则的关注。在对有关基本知识和人们争议焦点的分析之后,提出了应该在准确理解医疗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条件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这一规则设置的目的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地进行举证责任的分配。  相似文献   
82.
变性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性术后的患者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非常突出,它是生理、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家庭及个体的共同努力,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个体心理模式,稳定其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这对于变性手术的成功和帮助变性后患者重新走向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沿着班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思路,后人就会寻求《太玄》与《周易》的对应关系,结果却发现二者有诸多不合。以此回溯汉代《易》经存在的实际情况:三《易》并存、《周易》尚未定型,说明《太玄》不仅仅是模仿《周易》,而是综合参照了当时存在的古《易》。本文通过分析《太玄》与《连山》、《河图》、《洛书》的具体关系,揭示《说卦》是《太玄》与古《易》联结的纽带,明晰三《易》发展的实际线索。  相似文献   
8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91名初一至大四学生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对父亲、母亲以及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高于男生,自我隐瞒则低于男生。(2)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高于高中生;中学生对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低于大学生;青少年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随年级增长而提高。(3)独生子女对最好同性朋友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4)青少年自我表露时对目标人的偏爱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父母的表露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对父亲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能正向预测正性情感;自我隐瞒和对父亲的表露分别能正向和负向预测负性情感。  相似文献   
85.
以医疗团队模式下医护关系的构建为切入点,从传统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团队规范和沟通方式方面分析了当前医护关系中存在的医护角色模糊、互动协调不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并从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医护管理方式、强化医护沟通和明确医护责权方面探讨了医护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6.
团队中帮助行为包含团队成员个体帮助行为, 成员-成员的人际帮助, 以及团队帮助行为。既有研究聚焦于团队中个体帮助行为的积极作用, 忽视了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二元关系影响、以团队为研究层级的帮助行为机理及团队中不同层级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研究提出团队中帮助行为的多水平整合理论模型框架, 认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团队帮助行为的涌现溢出机制及团队中帮助行为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7.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88.
品牌消费旅程通常指的是对于品牌消费服务的多维度(包括认知, 情绪, 感觉, 行为和品牌关系)响应。揭示品牌消费旅程的认知心理过程是目前营销学领域之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梳理当前神经营销领域内有关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事件相关震荡(ERO)的相关研究成果后, 将消费者在品牌消费旅程之中的认知心理进程划分为注意吸引、决策形成、消费体验和品牌忠诚四个阶段, 并系统阐述了每个阶段之中消费者心理进程的神经机制与脑区活动, 进而全面立体地揭示消费心理的全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神经指标在具体营销情境下的表征意义, 并结合超扫描技术进一步解析多个被试间的神经耦合情况。  相似文献   
89.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63-1481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开始呈下降趋势。职场孤独感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高度重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本文指出过往研究虽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效应并有效提高了组织对职场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但尚未系统回答“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为了引导员工对职场孤独感的科学应对,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员工视为能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并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应对行为的关系,为如何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建设性对策。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制职场孤独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探讨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综合过往研究,本文发现职场孤独感区别于其他消极情绪的核心在于:职场孤独感源自于高质量职场人际关系的缺失。与此观点对应的是,Wright和Silard (2021)认为当员工实际的职场人际关系未达到预期水平,员工会认为职场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产生孤独的体验。Wright和Silard (2021)的观点反映了职场孤独感是一种员工未实现期望社交目标而导致的心理体验。循此逻辑,本文采用与目标实现过程相关的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本项目拟解决三个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社交应对策略,以及社交应对策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新颖的多项式回归分析与曲面响应分析方法,本文力求重构传统的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思路,为职场孤独感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首次将调节匹配理论引入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应对,呈现了职场孤独感现象在组织中的动态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90.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