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 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 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 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和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此类偏差具有必然性, 受个体认知策略局限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并可根据其成因有的放矢地应对.未来可以探讨帮助发生的媒介,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的类型与偏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3.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24.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相似文献   
25.
利他对受助者及社会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能提高群体的功能性,增加危机中的生存概率从而保持种群延续;但利他会降低助人者自身的适应性,使其生存与繁殖的可能性较其他个体,尤其是自利者,处于不利地位。利他行为是如何得到进化的这一难题吸引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多水平选择理论与竞争性利他理论,结合利他研究的最新实证证据,提出利他增加助人者适应性的双路径模型。内部路径指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自激励的内在过程,促进助人者身心的正性互动,带来内部效用增益,从而在某些时刻提高其适应性。外部路径为利他传递展现助人者品质的信号,有助于提升其群体内地位并增加合作、择偶机会。进而,利他行为能够在个体与群体层面的进化选择中得到保存。未来研究可以从身心关系的角度继续探讨利他问题,促成利他的正性循环。  相似文献   
26.
消费者经常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看到"表情",这些由企业有意或无意塑造的面孔元素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当前,关于产品外观表情对消费者态度影响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结论不一致、机制不明确和边界不清楚等问题。本研究通过3次分离的实验,验证了对于奢侈程度较高的产品(品牌),侵略性的表情相较友好的表情,更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对于奢侈程度较低的产品(品牌),则恰好相反。同时,不同的产品外观(品牌标识)表情是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自治程度这一中介变量对消费者态度产生影响。本研究结论为产品外观设计和品牌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及模拟操作任务考察了图示写实性对飞机安全须知卡可理解性的影响。三组被试分别阅读写实照片、卡通插画、目标实物+其余图画的混合呈现等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安全须知示意图,随后完成模拟操作任务。结果显示,混合组较写实组能更好地引导被试注意投放到与安全操作有关的关键区域上;混合组与写实组的模拟操作绩效均优于卡通组。基于上述结果,笔者建议使用"混合呈现方式"的飞机安全须知卡向乘客传递安全信息。  相似文献   
28.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29.
以658名儿童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到开放性人格的调节。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效能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新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流畅性和独特性得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开放性可以调节创新效能感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开放性高时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开放性低时该效应不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教育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创造性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牛璐  雷雳  谢笑春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926-193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社交网站在浪漫关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社交网站加速了浪漫关系的形成, 有利于增强关系满意度, 同时也容易引发嫉妒情绪和监视行为。社交网站还改变了个体应对浪漫关系破裂的行为模式, 对前任伴侣社交网站的追踪不利于个人情绪的恢复和成长。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和线上浪漫关系群体, 通过日记法和生态瞬时评估法考查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关注社交网站在浪漫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避免社交网站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