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已有脑成像研究展示了男女脑功能差异, 但功能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划分通常基于主观经验, 使脑功能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遭遇瓶颈。本文提出人脑自适应多尺度功能连接算法, 刻画功能连接的时空多尺度特性, 揭示出0.06~0.10 Hz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边缘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有关, 女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腹侧注意网络、视觉网络和额顶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32.
组织中反馈的缺乏和新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主动的信息寻求成为员工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机制。人们的信息寻求行为可能受到获取有用信息的工具性动机、自我保护动机和印象管理动机的驱动, 这三种动机分别受到一系列个体特征和情景因素的影响。探索多种动机的平衡、虚拟情境下信息寻求的动机、管理者反馈寻求的动机, 以及信息寻求动机与信息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等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3.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相似文献   
34.
From Han Yu’s yuan Dao 原道 (retracing the Dao) to Ouyang Xiu’s lun ben 论本 (discussing the root), the conflicts arising from Confucianists’ rejection of Buddhism were focused on one point, namely, the examination of zhongxin suo shou 中心所守 (something kept in mind).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ind and trace, and the proper approach to erase the gap between emptiness and being,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the expedient and the true, became the major concerns unavoidable for various thinkers to integrate the two teachings and to propel academic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by mind” and “to blame for matter” were of crucial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nscendence in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e arguments of Confucian scholars like Zhang Zai and the Cheng brothers on the identity of mind and trace and the unity of void and solid are mutually manifested. The same mind with the same principle means “mind is principle.” The “common axi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exists in the emphasis on mind beyond trace. The unification of mind and trace or the accordance of body and function has actually become the cardinal foundation for the possible mergence of the Three Teachings.  相似文献   
35.
研究生的科研选题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作为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外,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代表着目前各研究领域的最基础部分,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各种主观因素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多种客观因素导致了目前的局面:只有好的愿望达不到好的目的。要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需要更深入更长远对人才的培养问题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6.
文在分析医疗高新技术给神经外科带来发展的同时,阐述了其所带来的一系列人文问题.并对神经外科医务人员如何在临床中合理应用医疗高新技术,把握好医患关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表现良好的医德医风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7.
The present study validated implicit animosity as a unique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imosity toward Japa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implicit Chinese animosity toward Jap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implicit animosity was distinct from consumer ethnocentrism; (b) implicit animos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ar animosity, but not with economic animosity; and (c) implicit animosity exerted negative impacts on purchase intention, independent of explicit animosity, consumer ethnocentrism, and product judgment.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itial evidence of discriminant, converg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for implicit animosit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mplicit animosity into account in future animosity research.  相似文献   
38.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 但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幸福感最普遍的因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分别采用纵向追踪研究和日记法研究探讨了向上社会比较中典型情绪——嫉妒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机制, 并首次尝试建立了嫉妒与一般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 Well-being)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在研究1中, 对290名参与者进行间隔1年的两次(T1和T2)追踪调查, 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T1的特质嫉妒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的消极情感(NA, Negative Affect)和SWB因子, 显著负向预测T2的积极情感(PA, Positive Affect)和生活满意度(LS, Life Satisfaction); (2) T1的一般SWB因子负向预测T2的特质嫉妒。在研究2中, 进一步采用日记法对178名参与者进行了持续14天的研究, 结果发现每日嫉妒仅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双因子中的NA。首次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 采用多方法学视角深入揭示了嫉妒与主观幸福感的PA、NA和LS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 弥补了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 还首次自主提出了嫉妒与一般SWB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 对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去拓展、理解、重评SWB的社会基础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个体进行决策和判断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而偏好新信息的现象。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行为与决策的许多领域,尤其显著表现在临床医疗领域,因此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基线比例忽略的心理机制主要有双加工理论和因果贝叶斯框架等。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年龄、基线比例的表述形式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基线比例忽略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研究的拓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0.
浅谈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垂体腺瘤的治疗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本文就各种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的入路进行探讨,分析了各种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副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应当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向,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术者的技术和经验,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手术入路,注重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