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吴鹏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4,46(8):1192-1207
目前道德心理学中存在对道德推理作用的质疑, 这一质疑源自哲学领域的著名争论。从经典道德心理学理论来说, 道德推理应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新近的观点则否定这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 获得了50项研究和83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16738名被试。检验表明发表偏差不会影响元分析的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是准确的。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与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不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会影响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被试年龄阶段会影响道德推理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这些结果肯定了道德推理的作用, 也强调了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测量工具的类型, 指出了需要开发更全面的道德推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02.
观点采择对人们加工情绪具有明显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加工偏向, 且观点采择对外显情绪的加工具有调节作用。但观点采择如何影响内隐情绪的加工尚不清楚。为了考察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的影响, 当前研究要求被试分别通过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完成情绪图片(中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形状辨别任务, 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 与他人视角条件相比, 自我视角条件下加工负性信息引发了更大的额部及中央的N200 (180~220 ms)和顶区的LPC (267~567 ms)波幅。相位锁定的时频分析结果显示, 刺激呈现后0 ms 至300 ms时间窗口内, 在自我视角条件下, 负性信息的加工引发了显著增大的theta (4~8 Hz)节律的能量活动。成分分析和时频分析的结果均表明, 自我视角条件对负性信息加工具有启动效应, 他人视角条件则抑制了对负性信息的加工, 说明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具有调节作用, 反映了人不仅能够区分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 而且能通过观点采择区分自我与他人。  相似文献   
103.
采用言语和空间创造力测验、青少年人格问卷、中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问卷对1048名中学生施测,考查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探讨创造性思维、人格对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生在言语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维度以及图形创造力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高一年级的言语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维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高一年级的图形创造力质量维度显著高于初二、高二年级;(2)言语创造力与人格的开放性和外向性、语言文学、文艺表演和社会活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图形创造力与开放性、语言文学、文艺表演和手工技术呈显著正相关;(3)开放性和外向性在言语创造力和创造性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图形创造力上中介作用不显著.具体到创造性行为的各个领域,开放性和外向性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间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转变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转变,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在转变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这三种攻击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最后,研究探讨了攻击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与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针对实际意义,文章最后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关于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在采用的任务、得到的发现及理论解释上均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且缺乏对此种现象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虽然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心理距离假设来解释相关结果, 但由于对心理距离的实验操纵过于简单, 难以形成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直接操纵心理距离比操纵决策者角色和社会距离对诱发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更有效; 决策者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本质、决策者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距离变化及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脑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张佩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09-1020
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疗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与服药依从性有关的概念有服从性、依从性和遵从性。抑郁症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与治疗因素、医生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及文化与环境因素四个方面, 主要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进行干预。其评定方法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介绍了研究趋势, 未来应发展服药依从性测量工具, 加强本土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 加强共病对抑郁症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制定个别化的干预措施, 并加强心理学在抑郁症服药依从性领域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慢慢变弱的现象。近年来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上具有不对称性, 对适应不对称性的解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三个视角进行。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区分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情感适应; (2)探讨人格因素在情感适应中的调节效应; (3)完善情感适应的干预方法; (4)提高情感适应研究在时间上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元认知的认知学习对动态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龙  陶然  季光辉 《心理科学》2008,31(6):1343-1347
通过实证研究勾勒出符合动态特征的元认知理论框架,提出构成元认知的6个要素,分别归为元认知策略、元认知调控和元认知知识三个维度.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了元认知、认知学习和动态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基于元认知的认知学习对动态能力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This study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of Internet use by their children: parental supervision, communication and tracking, and adolescent disclosur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AFT (Safety Awareness for Teens Project) national survey of Singapore youths and parents regarding Internet safety at home. Study 1 examined 1,124 adolescents and 1,002 parents; Study 2 examined a subsample of 169 dyad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Frequency of use and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s such as visiting inappropriate websit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s tend to underestimate adolescents’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s and overestimate the amount of parental monitoring regarding Internet safety that occurs at home.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mothers have a better 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 Internet use than fathers. The findings were explained in the context of parental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ental monitoring needs to be reconceptualized and that parents need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adolescents regarding Internet use.  相似文献   
110.
The study explored overall and cohort-specific trends in Internet political efficacy from an age-period-cohort approach with a cross-sequential design. Perceived Internet influence on political efficacy i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ag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et users and nonusers is also found in some cohorts. Online news reading and online chats/discussion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in some coh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